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众多文学家情有独钟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当代文坛,余华是一位执着书写死亡主题的作家,死亡意象成为余华对现实世界认知折射的中介,同时也展示出作家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死亡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索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之下的生命意义,并且通过对作家童年经历的探究,解读其潜藏于内心世界的死亡情结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型”。在许多学者看来,余华转型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温情地受难”。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忍受”并非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经验”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经验”的努力,成为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刻主题。正是对这一独特而深刻主题的挖掘与艺术表现,凸显了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和理论也纷纷涌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文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创造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于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主要作家从中吸取了荒诞、变形、虚构等多种元素。人们对于兴起于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有着各种的质疑和批评,其中主要是指责他们在形式上缺乏艺术的原创性。但是莫言是一个成功的转型者,在转型的同时他融入了一些“乡土”成分,成功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历史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余华文本的表现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评论家说过:“首先出现的是叙述语言,然后引出思维方式”(李阳语)。余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异常的思维方式而蜚声文坛,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至今,余华为自己,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一片与传统小说世界相遇异的天地。作为一位先锋意识异常浓重的实验小说家,余华的小说创作无疑突破了传统思维形式而呈现出空前的超常性与当代意味。对生活和艺术,余华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他根本就怀疑现实和历史经验的可靠性,认为文学创作不能过于拘泥于经验表象的所谓真实。他强调作家应突破口常经验的氛围,进入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6.
作家余华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创作转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创作转型,从读者阅读感知的层面可以总结为:从"感觉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它具体表现在:创作题材上的从描绘绝望的魔窟到生存的咏叹;创作方法上的"非理性"成分的不同处理以及从强调技法到不露匠意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吧。他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少数在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的作家,而美国又是其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国家。余华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重要代表。美国对余华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途径多元化、译介载体权威性、传播时间久、译本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及余华作品在美国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西渐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美"的集大成之作。这一部作品展示了两种确信在余华世界中的堕落。它表明余华在即将迈入"以美克服暴力"的拯救之门前抽身而去。而后者则是世界意义在余华世界里失落后,自大地上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这一声呼喊则直接源自于"坚韧活着"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细雨中呼喊》才是余华转型后的开辟之作。  相似文献   

10.
余华以知识分子的言说以及对存在和人类的关怀而享誉多国,余华研究也一直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一席高地。前两年因《兄弟》的出版及多位重量级批评家的入席,余华研究大有一统六和之势。2008年是批评家纷纷退席的一年,盛极难再继本身就是自然之理,但花落水流红,水里流着的花瓣到底还是花瓣,不是虚无。08年余华研究界终究还是多少取得了一些成果,展示了文坛新气象。本文旨在将2008年度的余华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余华作品解读、叙事研究、批评之批评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8年余华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式”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是本世纪初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这位终身未婚、身体赢弱的保险公司职员,1935年,即他去世后的十一年,由其挚友马克斯·勃罗德违背他的把他的著作“全部予以焚毁”的遗愿,出版卡夫卡六卷本文集。尽管当时纳粹政权禁止其发行,但它却不迳而走,在欧美各国形成一股“卡夫卡热”。1958年又出版了卡夫卡九卷本全集。1963年为纪念卡夫卡诞生八十周年,在他的故乡布拉格举行了卡夫卡国际讨论会,卡夫卡成为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国际作家。1982年一位西德学者约阿希姆·翁塞德在他的专著《弗朗兹·卡夫卡》中指出,世界上研究卡  相似文献   

13.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以来,对暴力与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而且在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冲突中体现出逐步向纵深处挺进的彻底性。这种倾向与余华的成长经历、从医生涯、阅读经验及80年代的社会环境有关。而暴力与死亡作为先锋作家借助文本寻找力量的隐喻,实是对新时期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过于泛滥和矫情的正本清源,也是对真正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曾以先锋姿态叱咤文坛的余华,新世纪以来,因《兄弟》的出版给他带来了颇多的骂名。它是一部用“身体”书写时代的伟大作品,运用身体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结合时代背景,从两个并列的层面阐发余华《兄弟》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作家而言,童年记忆是其进行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余华独特的童年记忆.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艺术个性,这也使得他在文坛能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实一种》是他此期的重要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仇杀来展示人性的罪恶,亲情的颠覆,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足以让读者在震撼和不可思议的同时质疑它的真实性。而余华在《现实一种》所要揭示的真实,并非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精神真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先锋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是因为他正视现实的勇气 ,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余华的早期创作 ,我们发现余华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 ,从而导致了其作品里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相似文献   

18.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从不同角度挖掘其风格成型原因及"转型"程度深浅。本文以此为据点,对2009年的余华研究作出综述性解读,力图为众多余华关注者和评论家客观地展示出该年的余华研读现状。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时代即策划时代.出版商通过一次次的策划,通过不断的新的命名,在包装作家的同时,成功地打造畅销书,大造声势."80后"作家走的是"先进入市场,再进入文坛"的路子.但是,市场的巨大销量并不等同于文学上的成功."80后"作家想要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