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子接续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仁义道德的根据和来源,开辟了独特的人性理论。孟子转化了传统的"以德论天"思想,拓扩为"以天论德"的新视域,他把心性来源归为天和命,人性天生即有,不假外求,是天赋于我,命之所下贯。因之,孟子的性善论便拥有了形上根基和超越性价值,这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孟子审美心胸论的逻辑线索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纯心思义即心思纯一、为义是思,是孟子审美心胸论心理活动的发端,是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志气谐和是志、气相互和谐交养,是审美心胸的充实;天地同流既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域又是审美的高峰体验.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层层递进、由此及彼的心灵程序.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王道理念是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针对战国中期霸道横行的现实所发明,以民贵君轻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要义,提出推恩及民为其抽象实践法则,最终要达到民富且教的人间盛世。王道理念就是孟子通过王霸之辩,民贵君轻,推恩及民,民富且教四个有机联系环节所构建的内在逻辑自洽的政治理想范型。在当今社会,思考探讨王道理念当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人性、人心都具有复杂性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孟子和荀子一正一反的主要设定,只是强调了人性、人心的一个方面。由于人性、人心的其他层面是无法否定的,结果就是孟子和荀子在主要的一种设定之下,实际上还用不同方式设定了人性、人心的另一个层面。这从他们人性论的基调上看似乎有矛盾,但从客观事实上看却并非如此。孟子和荀子都在性善论、性恶论的基调、主调之下,同时承认了人性、人心中还有与之不同的另外的方面,承认心性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7.
社区福利建设的理论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产物,社区福利建设必须从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大社会背景出发,在充分考量社区居民实际福利需求--供给体系结构状态的前提下,以社区作为社会福利资源整合的平台和载体,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向度来分析其发展背景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预设社区福利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家心性学说的创建,别开生面地建构起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探究儒家"心性论"的系统架构及其思想开展,有利于深化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凸显儒家"心性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 80年代中期 ,此后 2 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发确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角度 ;厉以宁、贝纳西、吴晓求、杨瑞龙等引入非均衡概念 ,并致力于将宏观经济结论置于合理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 ;樊纲、张曙光、王利民等引入了制度分析 ;李拉亚、宋国青、薛万祥、陈学彬等引入预期与博弈分析 ;陈东琪等系统化了在 80年代末与 90年代初形成的微调理论 ;郑超愚尝试构造一个一致的能够在其支持下开展竞争性研究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经过上述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学已初步形成了融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波动分析与增长分析、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于一体的理论构架与体系。依据理论基础与政策主张的差异 ,还形成了分别以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为代表的三支流派。 相似文献
10.
许一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34-37
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即: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其逻辑同时也体现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他的学说的走向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12.
言及孟子政治学说时,论者多以为其王道政治之不行实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通过对其王道政治学说本身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一学说所具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性质才是其无法参与现实政治构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属性,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人民性的理论逻辑来源于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接续。人民性的实践逻辑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打江山,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领导人民守江山,更在新时代领导人民壮江山。在新征程上,要以人民性为根本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以人民奋斗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16.
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并没有留下论述意识形态的专门著作,但在他撰写的大量指导中国革命的著作中,尤其是《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反映了他系统而又丰瞻的意识形态思想。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中国革命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是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典型,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所创造的一些理论范畴和命题概念至今还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特定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并分析二者统一的过程和基础,是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齐鲁学刊》2016,(2)
孟子以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之为人、人禽之辨的根本,这种人性论自提出后就因其先验性而受到质疑。但现代人类学倾向认为文化在人由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它最终导致了人类心智的形成。心智指的是人类生物体的某类倾向定势,主要指人类创造并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人类道德的倾向性,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之心指的就是这种文化学习能力和道德倾向性,它意味着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没有文化的人类会是没有多少有用本能的怪物,只有极少的可理解的情感,而且没有智力,是智力的残疾人。换言之,没有文化的人类不能称其为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将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性的根本。仁义礼智之心是先验的,但由于它是在人类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又是经验的,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能被感知。所以说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文化建设,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所要表达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两汉之后,儒学因忽视对人性和心性的关注而陷入困境.王通致力于恢复儒学的精神传统,重申儒家对人道的弘扬,阐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在探索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心性层面,初步以心性为平台确立德性养成的依据,形成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推进了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和道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蕴含着的主要理论价值就是“权力一定要受到制约”的思想。但是,由于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这种高度碎裂化的权力组织结构间的运作是以牺牲效率为最大的代价的。同时,三权内部间的制约也决非是制约权力的唯一表现形式。这一学说无法解决权力的控制和协调相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