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樵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史学家,《通志》一书是他毕生著述的总集。他的“会通”思想是其编著《通志》的总则,书中的《二十略》是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2.
一 关于“会通之义” 郑樵一生与宦途无缘,亦终未借重皇家藏书,但他还是撰成了《通志》这部巨著。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郑樵毕生精力,也是尽于《通志》了。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共200卷,含帝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载记8卷、列传115卷(内有后妃传2卷,附于帝纪之后;宗室传8卷,附于同姓世家之后;四夷传7卷,置于载记之后,以及其他列传98卷)。全书记事,起于三皇,迄于隋末,诸略所记下及于唐,其所综合的6种体例,略由书、志而来,年谱系年表别称,世家继承《史记》,载记采自《晋书》。它是《史记》以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宋代《通志》全书未刊,只《二十略》有刊本行世。要了解《通志》的版本情况,首先须要弄清宋代是否曾刊刻过《通志》全书。回答是否定的。《通志》修成后,郑樵未及进献即卒,终南宋一代,此书的全书亦未刊印,只存稿本。但书的一部分——《二十略》则有刊本。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通志》的修成在绍兴三十一年,郑樵卒于三十二年春,生前未及进献朝廷。  相似文献   

4.
郑樵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对经学义理的研究,大抵循“考辨—传—略”的次序,考辨一部经书的核心问题在先,次则为此经作传,最后以《诸经略》总括诸经义旨,“略”的形式由此生成。在经学义理研究的牵引下,郑樵着力于对经学知识做专题研究,并撰成专门著述,此举具有“经学知识的解放”意义。在党禁、学禁加重的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多次向官员、朝廷献书,希望获朝廷之命编修纪传体通史,在此过程中郑樵逐渐总结会通思想,并在向宋高宗奏对后,改造专门著述为《通志》之“略”,完成《通志》的撰述。《通志略》集郑樵毕生学术内容、形式及意义之大成,具有化经为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樵,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郑氏读书论学,涉猎极广,著述颇丰,博学多识。本文拟对他的文字学的研究略作评述.郑樵研究文字的主要著作有《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略》、《金石略》、《石鼓文考》等.前三种主要研究“六书”,但《象类书》及《六书证篇》二书早已亡佚,其主要观点及成果保留在《六书略》中①;《六书略》一书见其所撰的《通志》。后二种主要研究金石文字,《金石略》一书亦存《通志》中,《石鼓文考》也已散佚,其主要观点已见他书所引(详下)。另据《献皇帝书》,郑樵的字学著作尚有《续汗简…  相似文献   

6.
南宋学者郑樵的《通志·二十略》为一家名学.其中《天文略》二卷,以《步天歌》为本,兼采诸家史志,所记三宫、二十八宿等星座及星官所司等内容十分详尽,在天文学研究领域有较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自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象纬考》至《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二书评价甚高),皆步其后尘,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推廓,可见其影响之大.但是,象这样一部重要的典籍,在流传和翻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讹误.以下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些错误之处,现整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同好.  相似文献   

7.
一、几度上临安献书?《宋史·郑樵传》及省、府、县方志均载称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赴南宋首都临安: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献皇帝书》,献所著百四十卷,诏藏秘府;第二次是绍兴二十八年应高宗召对诣解,投右迫动即3第三次是绍兴三十一年携《通志脉于朝,进《上段通志表》,适“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投枢密院编修。翌年,郑樵便逝世了。近来,吴怀棋先生编著的《郑樵年谱》据《上宰相书》的记叙,重新考定郑樵在以上三次人都之前,已有两次赴临安献书之行: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第二次是十七年,即作《上宰相书》的时…  相似文献   

8.
一年谱为人物传记中的一种编年体例,但是年谱最初并非传记,后来逐渐发展为编年与传记二体的人物传。年谱之名,始见于郑樵《通志》卷二十一“年谱”,列于“氏族略”前,它是由谱牒发展而来的。两《唐书》“经籍”、“艺文志”均著录:贾冠《国新皇太子传》,入于“谱牒类”,《宋史·艺文志》入“传记类”。自宋以后有按年记一人事迹、著作的书,称为年谱。其大抵为门人属吏记其师、长一生事实,或考古人著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10.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11.
郑樵的《通志·校仇略》是我国校仇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是众口皆碑的。通过读《校仇略》,本文试图对郑樵的图书分类体系作一浅析。一郑樵(1103—1162),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居夹漈山,苦读30年。生平著作丰富,有《氏族志》、《动植志》等80余种。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他晚年编撰的《通志》,全书共200卷,成于高宗绍兴31年(1161年)。它是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一部通史。列有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记事上起三皇,下迄隋朝,略则终于唐宋。略共有20个,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溢、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目等,用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  相似文献   

12.
印刷品、网络与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及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我想起陈平原先生《〈看图说书〉小引》中的一段话 :“由于图谱传世远比文字书籍困难 ,西汉刘向父子创立《七略》体例时收书不收图 ,再加上历代文人学士或着力辞章 ,或追寻义理 ,均将才情学识系于‘语言文学’ ,而相对忽视了图谱之用 ,使得中国人没有真正养成读图的习惯。这一点 ,宋人郑樵撰《通志略·图谱略》时 ,已有相当深刻的反省。”〔 1〕 古代学者轻图重文 ,实有其苦衷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图谱印刷远比文字书籍难 ,一般而言 ,古人获得图像的手段有二 :一为拓片 ,一为版刻。版画的刻印耗资巨大 ,没有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3.
(一)宋代苏洵文集传刻简述苏洵文集在宋时已有多种传本,见诸记载的有:(1)欧阳修《赠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及曾巩《苏明允哀词》皆言有文集二十卷。(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并著录苏洵《嘉祐集》十五卷。(3)《通志·艺文略》著录《老苏集》五卷又《嘉祐集》三十卷。(4)《宋史·艺文志》著录《苏洵集》十五卷又《别集》五卷。以上各本之书名卷数  相似文献   

14.
郑樵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生平著作共达八十四种之多,可惜大都佚失,至今能见到的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六经奥论》、《尔雅注》以及一些零散遗文。作为一位史学大家,郑樵的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总结这份遗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笔者不揣愚陋,拟就郑樵史学思想特点中最具有特色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批评起于何时?自古以来未有定论。浦起龙《史通通释》序说:“自汉止立经博士,而史不置师,向歆《七略》不著类。至唐千年,人为体例,论罕适归,而史之失咙。”认为唐刘知几《史通》以前,没有史学批评。梁启超说:“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通志》《总序》及《艺文略》、《校谱略》、《图雠略》;在  相似文献   

16.
43铁顶山     
铁顶山,又名岘山,位于汝阳县城南15公里处,海拔1170米。自古与武当山(金顶山)相对应,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圣地。据南宋郑樵《通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经过此地,以其千仞耸峙,峰峦秀绝,类襄阳之岘山,故名,并书题“危峰独见”。  相似文献   

17.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較早的是发表在1905—1911年的綜合性月刊《国粹  相似文献   

18.
明清《广东通志》几则唐人传的严重失误王承文近年来,我们检读明清几种《广东通志》,发现几则唐代人物传存在比较严重的以讹传讹的情况,试举出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现在通用本《广东通志》是由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江藩修纂的道光二年(1822)重刻本。其书第234卷...  相似文献   

19.
蚩尤探源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传说中的苗蛮集团是居于我国南方的一支古代氏族集团。这一观念虽无大错 ,但如果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苗蛮居于南方实属后来之事。我们知道 ,苗蛮来自于传说中的九黎 ,蚩尤乃九黎之首 ,然而蚩尤最初并非“南方人”。关于蚩尤的地望 ,《皇临 2冢墓记》云 :“蚩尤冢 ,在东平郡张寿县阚乡城中 ,高七尺 ,民常七月祀之。”《梦溪笔谈》卷三载 :“解州盐泽 ,卤色正赤 ,俚俗谓之‘蚩尤血’。”古张寿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解州即今山西解县。宋代郑樵《通志略》卷二《氏族二》载 :“黎氏 ,字亦作犁 ,子姓侯爵…  相似文献   

20.
在《晏子春秋》研究中,对其文体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它是属子还是属史上,由于《晏子春秋》书名出现甚早,它的含义就带有其成书时代的特征。"晏子"之"子"不是对老师的称呼,应释为"老爷";"晏子春秋"之"春秋"是史书的通称,所指乃"齐春秋",《晏子春秋》为专记"晏老爷史"的史书。由于《晏子春秋》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其谏辞问对,至刘向校书,将其按照谏、问、杂分类编排,变成了强调思想性的子书体例,《晏子春秋》变成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的子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儒家首列"晏子",并非《晏子春秋》的简称,而是《晏子》更能体现其子书的性质,从此,《晏子春秋》就以子书的面貌流传于世,直至《四库全书》始还其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