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芳 《船山学刊》2003,(2):146-148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到近代重农思想、现代重农思想、当代重农思想,都有不同的特点。研究它们的嬗变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农民是这个社会中最庞大的群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纵观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从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似乎走完了螺旋式上升的一圈:以农民革命始,亦以农民革命终。当然,后者是在现代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并非旧式农民战争的简单重演,但农民仍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正因此,农民问题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与革命运动的钥匙。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可能、也没有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造成农村社会的大变动,因而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并以农民为主力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与理论阐述,即展示了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轨迹,从其发展过程,我们亦可管窥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若干特征和原则,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中国农民组织的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民组织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农村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政府主导推进的集体化阶段;从包产到户到成立专业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农民自主选择的合作化阶段.通过回顾和分析中国农民集体化和合作化的演变过程、体制特征和激励机制,可以看出,新时期农民组织的发展趋势是合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政府支持下的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4.
刘娟  杨菲蓉 《天府新论》2009,(3):105-111
农民问题是一个变量概念,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另一方面,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农民问题实践"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平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萍 《河北学刊》2007,27(6):79-8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等方面。当前,农民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不仅影响工业发展,还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对农民的利益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会造成农民群体与城市群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而创立起来的,它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萌芽阶段1924年到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20年代前半期,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工人运动上.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他虽然从农民人数众多这一角度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来看,由于他没有实际接触过农民运动,因而对中国的农民问题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逐步加深了对农民地位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意义的认识.1925年初,他对韶山一带农村情况进行了调查.是年秋,他到广州主持国民党宣传部工作,并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从这时起,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和领导农民运动中.1925年11月,他在回答“少年中国协会改组委员会”所提问题时明确地说:现在注意研究农民问题.此后,毛泽东一直把农民问题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一个中心问题.在北伐战争过程中,湖南湖北等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阶级显示了巨大的革命力量.革命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在中国农民战争史方面,共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到一九六五年止,开展了持续近十年的学术讨论,并且出版了三本论文集和不少专著。在五十年代,我们比较偏重于一个个农民起义的具体研究:到了六十年代,转为重视农民战争史的理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持续十年之久的学术讨论,生动活泼,对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起了极  相似文献   

8.
农民非农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非农化的政策演进,经历了从改革以前的禁止农民非农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容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90年代规范和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再到进入21世纪初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等几个不同阶段,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政策的演进是合乎规律并不断创新的.农民非农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不可能短期内完成,今后还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在政策上仍需不断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的主题。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经历了从走美国人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的革命进程,最后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之"新"在于它以立足于中国广大的中西农村而不是东部沿海城市,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而不是少数城市居民作为主体,以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这种历史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造成了今天中国以群众路线为主要形式、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选派干部下乡驻村制度,是新时代国家权力嵌入乡村社会的表征。对西南地区L村第一书记驻村实践研究发现:将科层体系干部嵌入乡村治理,实现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的有效介入,具有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贫困治理的百年经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推动治理有效保障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应然之策等多重价值意蕴。第一书记驻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实中,受到“国家-社会”双重场域的深度影响。第一书记要实现组织建设从嵌入到引领、精英培育从单一到多元、治理融合从离散到集聚、资源利用从碎片到整合的转变,把权力、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技术优势,从而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和身世,使得他较早地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观点和主张,形成了内涵比较丰富的农民观。对瞿秋白农民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瞿秋白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历程艰辛程度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中国农民阶层在公正对待方面如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及社会调剂等方面却往往处在十分不利的境地。中国农民在公正对待问题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对于保征中国农民的公正底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农民的自致性取向往往会陷入复杂的困境;地位分化程度甚于职业分化程度;弱势地位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解决中国农民公正对待问题的基本路径在于: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政策及社会层面上使农民得到基本的公正对待;建立农村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广受关注,但是作为研究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即如何测量农民工城市融合则少有学者研究.本文在回顾农民工城市融合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民工城市融合问卷,并以在南京务工的农民工为样本,就其城市融合的结构和状况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表明,农民工城市融合包含四个维度,本文将其分别命名为经济融合、心理融合、文化融合和身份融合;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总体较低,其中,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程度很低,而心理融合和身份融合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文化教育权益缺失及其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兢 《晋阳学刊》2005,(2):33-38
农民应享受许多文化教育权益,但是这些权益有许多缺失。主要原因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心化使农民文化教育权益边缘化,沉重的经济负担挤占了农民文化教育的费用,使农民文化教育权益处于弱势地位等等。这种缺失长期存在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使得中国整体文化素质低,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未来社会的稳定,延缓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与文化教育发展战略相配合,必须注重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开拓农村教育经费的新途径,为农民及其子女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5.
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2,22(2):141-145
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而言 ,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课题组 《河北学刊》2003,23(2):96-98
革命老区新一代农民不甘心世代与贫困为伍,在贫穷的山沟里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奔小康的致富通道。他们的创业实践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及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农民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力 《河北学刊》2005,25(5):27-33
在20世纪前20年,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似乎处于被社会改革遗忘的角落。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并担当起领导革命的责任之后,中国农民大致经历了作为主力军的革命浪潮(30-40年代)、作为落后生产者的被改造浪潮(50 年代)和作为“二元经济”束缚者的解困浪潮(80年代至今)。这三次农民浪潮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中国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益逐步得到了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轻农民负担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国 《阴山学刊》2004,17(5):91-96
抗战时期,中共已经深刻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为了巩固与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减租减息、减轻封建剥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精兵简政与部队生产相结合,财政上建立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监督与管理等,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减负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直至现在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史上,农民家庭始终是一个足够理智的经济个体.尽管中国经济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诱发农民走出农业、农村,迈入工商业和城市的历史机遇,但在外在生态条件和多重制度约束下农户出于个体理性算计的结果,仍然选择以农为主、工商为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不像资本主义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也不像雇佣劳工那样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而是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家庭的全员就业,这种多重约束下的有限理性乃是导致中国未能及时发生工业革命并迈入现代增长阶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