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在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下 ,博弈才能产生最优的均衡解 ,企业制度创新才能产生最佳效果。本文通过对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的博弈分析 ,指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缺陷 ,要实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获得更有效的、稳定的博弈均衡结果 ,就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会计信息的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有积极作用 ,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作用对公司治理结构意义重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公司治理新论为基础,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管理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并购动机的相互关系,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相关影响因素做准备。提出只有切实加强公司治理,才能从治理因素上优化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真正提高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问题是当今企业理论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公司治理问题时 ,首先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经济组织 ,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经济与社会职能的 ;社会学视角的公司治理是一个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 ,这一过程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 ;企业的结构治理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机制 ,功能治理是一个企业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机制 ;公司治理的社会力量———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对企业的治理机制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股权结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而且这也是股份制企业的核心问题。其他一切问题都是由其引发的。激励约束主体作为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委托方,其地位取决于公司的股权结构,同时它又是各项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最基本前提,因此,要研究公司激励约束主体的塑造,就首先要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三种基本模式1.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是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确立了非人力资本的绝对中心地位。其主要目标是:维护股东至上主权,使股东和经理行为诱因一致,建立监控、披露、约束机制。这种模式的核心原则是由股东选举董事会,代表他们的利益来经营公司。按此原则,股东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控制,并责成董事会对公司经理实行指示和监督。英美公司中没有监事会,而是由公司聘请专门的审计事务所负责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年度审计报告,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一般股东与公司的关系淡化。但同时,证券市场发达,外部市… 相似文献
7.
公司的法人人格性决定了公司权力的结构化、分散化行使的必然性,而公司控制正是公司权力在公司治理机构以及股东、董事、经理等之间分配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从而形成与不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对应的不同公司控制结构。中国公司集中式的股权结构以及所有与经营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股东控制产生的根源,股东控制问题的解决相应地依赖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化调整以及公司治理权力的合理化分配,但这种调整和分配某种程度上并非公司法规范设计本身所能解决,而受到经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影响,设定和强化控制股东义务是权宜性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制度的多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义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本文将公司治理制度区分为法律制度、民间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三个层次,分析了其间的互动关系,着重分析了民间制度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弥补国家法律制度的局限性方面的作用,最后探讨了民间制度在中国转轨经济中承担制度创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带来了代理问题。所谓的公司治理在根本上就是对代理问题的治理 ,是对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而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就是外部投资者保护其利益免于被以经营者为首的公司内部人攫取的一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诸多缺陷,故现行制度难以提高企业效率,为此提出了构建一种多层次的竞争性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赌权开放”与澳门博彩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为澳门的赌权开放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以赌权开放为核心内容的澳门博彩体制改革,为澳门博彩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博彩业的大发展成为了澳门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主动力源。然而,澳门博彩业在超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和隐忧。在追求产业多元化的同时,把博彩业自身的事情办好,保持博彩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仍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澳门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公司治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通过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的介绍,实证分析了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提出我国上市公司调整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降低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优化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改善上市公司的权益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夏代早期国家结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材料,从夏代国土结构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夏王朝的构造及夏后氏与邑外侯伯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作者认为,夏代国家既不同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同时也非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国家,它是早期共主制政体下以夏后氏为共主,并以万国诸侯初具原始性的从属关系和相对松散性、不稳定性为特点的早期政权。 相似文献
15.
一人公司组织机构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2-96
2005年《公司法》确立了一人公司及其组织机构制度,并具体从法律适用、不设股东会两个方面规范一人公司组织机构。这与相关公司组织机构制度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特殊性。根据《公司法》基本精神,一人公司组织机构制度在立法上还有改进的必要和余地。 相似文献
16.
王体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5):24-25,29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立和加入WT0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为理论依据 ,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 ,认真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革才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的意义及我国实行这一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入手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因、内容及基本架构 ;二、就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指出新公司治理运动出现的必然 ,阐述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三 .针对《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提出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融资结构与现代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融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业资本结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从金融层面和金融结构角度来揭示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在产权制度、组织体制以外影响公司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这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及经营体制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亦不相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英美型和德日型两种模式。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制衡、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则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散户、大户(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也构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特征不同,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散户投资者通常资金规模较小,一般进行被动投资,不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治理主要依靠法律法规体系,股票市场交易机制。以散户股东为主构成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保持距离型”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是没有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但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大户投资者所拥有的资金规模较大,且是自有资金,所以没有资金的代理成本,他们在上市公司中通常拥有一定的控股地位。存在大户投资者股东的上市公司,由于大户投资者会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容易有“内部人控制”现象,但大股东为追求“私有利益”,往往有着对小股东的侵权行为。机构投资者虽然也拥有资金规模大的特点,但其资金是有代理成本的,另外受政策法规的限制,传统上机构投资者也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只进行被动投资。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及维持投资者风格等原因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开始逐渐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其方法主要是积极主义投资,如投票动议和与上市公司经理人谈判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