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的货币政策一般都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四个方面.所谓中介目标又称中间目标,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须首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有密切联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根本性目标,是中介目标导引的前提和方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中介.国家中央银行先确定中介目标,通过中介目标的实现,来逐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因而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一国经济金融条件和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活动的最终影响确定的.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1978~2004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时滞,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相比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调控区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承章 《统计研究》1999,16(8):20-24
一、货币政策的几个基本概念根据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即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是指央行的决策者根据政策需要,可以直接确定或改变的经济变...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分为经济变量传导和经济主体传导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概括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后者的过程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微观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原因,二者统一于整个传导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解析:1999~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形式.文章根据构建的5个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1999~2008年的月度数据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对货币供应量(M2)、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信贷规模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短期相关性.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符合中国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应量是否仍然适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要看其是否可控,也要看其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采用1994-2004年的季度数据,分别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在增强,货币供给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有一两年时滞,近期内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但政策操作需要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为出发点,将中美两国经济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对价格目标利率和数量目标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参数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对比,并借鉴Poole法则,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和中国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在货币供应量解释能力减弱的同时利率的作用逐渐增强,说明通过价格信号调节使货币政策变得更加有效,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出现了从货币供应量向利率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此目的,在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中,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当然,通货膨胀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一、实证研究 货币理论一般认为,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须考虑三个标准:可测性,即中央银行不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资料,而且,中介目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明确、稳定;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操作其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地控制中介目标参数的变动情况;相关性,即货币当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永东 《统计研究》1999,16(6):41-4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性步骤。对该目标选择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程度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该问题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12.
黄宪  夏仕龙 《统计研究》2015,32(4):14-20
M2是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它的有效性备受质疑。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指标出现以前,探讨修正的M2是学术界的热点。迪维西亚法和现金等价法都是基于流动性总量的测度来修正简单加总法测度下的M2。本文通过更为简洁的模型推导,首次在构建原理上论证,在测度M2的流动性总量时,现金等价法的精确性明显优于迪维西亚法。本文还基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相关性原则,对简单加总法、迪维西亚法和现金等价法测度下的M2的合理性进行实证比较,结果表明,现金等价法测度下的M2在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以及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相关性上都明显优于简单加总法和迪维西亚法测度下的M2。因此,本文认为,应该用现金等价法来修正传统M2,使其能够准确反映流动性总量的变化,提升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M1、M2均符合可测性要求。稳定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M1比M2更具可控性。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和基于M1、M2相对增长速度的分析结果表明,M1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好于M2。因此,我国仍应将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M2作为观测目标,并要加强对M1的相对增长速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王海侠 《统计与决策》2006,(23):109-110
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政策工具的选取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中央银行使用何种变量作为政策工具,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不断涌现,但却不完善的条件下,如何视具体情况针对各种扰动,进行适时和正确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经济态势,并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15.
杨霞  朱玲 《统计与决策》2017,(14):170-173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发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映,并最终引起实质经济变化的途径。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宏观经济。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共同成为我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同时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等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分析外汇储备积累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提下,运用计量实证分析的方法对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显著的,正向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外汇储备积累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文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切断外汇储备积累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联系,另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肖卫国  靳静 《统计与决策》2007,(23):134-137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降低,必须加快利率的市场化,为利率成为中介目标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否满足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人们一直有争议。许多学者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也将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中国货币供应量、信贷对国民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择信贷指标是因为我国的利率仍未放弃管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的融资主要以贷款为主,但是这几年其他融资方式比重逐步提高。2002年,人民币贷款之外的其他融资方式的融资总量占人民币贷款融资的8.7%,而2011年该比例达到71.53%。因此,仅仅看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足以反映整个社会融资的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并提出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量的目标。统计"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对于加强对全社会投资规模的宏观调控、控制通胀也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