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虹 《统计与决策》2013,(2):161-164
自我国央行赋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力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以1998年第一季度~2010年第二季度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GDP和通货膨胀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有效性,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均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贷渠道出现了低效性和不稳定性,再以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作用的动态变迁轨迹,发现信贷渠道的作用在长期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但在特定阶段信贷渠道的作用还会被强化.  相似文献   

2.
信贷渠道是中国省级层面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利用陕西省改革开放30年的年度数据,构建SVAR模型,实证表明信贷规模与城乡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城镇收入变动对信贷规模变动的反应更敏感,作用时间更长;方差分解进一步证实,信贷规模的变动对城镇收入变动贡献率远大于对农村收入变动贡献率.信贷因素有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趋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统筹城乡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牛晓健  陶川 《统计研究》2011,28(4):11-16
 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使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面临挑战,那么这种影响机制是通过何种方式发生的呢?又是如何传导的呢?本文以货币政策信贷观的银行贷款渠道为理论基础,定量解析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外汇占款对其调控效果的影响。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国内首次构建了一个SVAR模型并通过约束识别了其中外汇占款的结构冲击,进而定量解析了外汇占款从货币到信贷这一传导环节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均表明外汇占款的增加在长期内对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和金融机构贷款有扩张效应,且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基础货币余额的弹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汇占款引致的。这表明,由于存在三元悖论,开放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因外部经济失衡所导致的外汇占款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充分关注外汇占款的扩张性效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解析:1999~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形式.文章根据构建的5个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1999~2008年的月度数据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对货币供应量(M2)、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信贷规模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短期相关性.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符合中国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发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映,并最终引起实质经济变化的途径。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宏观经济。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共同成为我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同时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等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相似文献   

6.
刘兵 《统计与决策》2024,(1):148-152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其作用发挥关键在于传导。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市场并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文章分析了数字金融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效应差异,并选取2011—2021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影响;进一步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畅通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有助于企业资本成本的降低;同时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的传导效果,减少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李茜 《统计与决策》2003,(12):64-65
传统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资产结构渠道、汇率渠道或信贷渠道进地传导.尽管理论界关于上述四种渠道的相对重要性还存在争议,而我国当前由于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货币政策主要还是依赖信贷渠道进行传导,也就是说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有影响到金融体系信用供给规模的时候,才能真正影响企业或居民的投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是分析央行行为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报表。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科目随着经济金融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多次调整,本文梳理了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重新编制1999-2018年的年度可比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通过解析各科目余额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统计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政策实践、以及重要资产负债科目间的勾稽关系。研究发现:外汇占款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是我国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过去20年中,两种渠道此消彼长反映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两次重要转变与创新。在外汇占款大幅增长时期,货币当局曾通过频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过剩流动性。随着国际收支顺差收窄和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型再贷款工具将成为货币当局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是从“货币渠道”(即货币价格或货币数量的变动)来揭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 1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M↑ 价格预期Pe↑ 通胀预期πe↑ 实际利率ir↓  相似文献   

10.
从适度从紧到适当的货币政策,其实质是在坚持中长期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份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的需要,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要求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央银行必须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控制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在适当的货币政策面前,中央银行面临的任务则有所不同,它既要坚持信贷原则,保证贷款质量,又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保持必要的基础货币投放,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避免出现通货紧缩。从中长期来看,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防止出现通货…  相似文献   

11.
杨霞  朱玲 《统计与决策》2017,(14):170-173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至今,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信贷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对此,建议采取维持信贷规模、采取差异性的货币政策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其他融资渠道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吕光明 《统计研究》2013,30(4):30-36
 本文采集中国1999—2011年季度数据,构建由不同产业GDP、外汇储备、CPI、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组成的四元SVAR模型系列,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产业的具体效应。结果发现:(1)综合渠道冲击的作用力度最大,时滞最短;信贷渠道冲击的作用力度和时滞适中;利率渠道冲击的作用力度最小,时滞最长。(2)在信贷传导渠道乃至综合传导渠道中,第二产业的反应力度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而在利率传导渠道中,第二产业的反应力度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不同产业对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时滞的长短差别较为一致。第三产业最短,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长。上述结论对相关政策操作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许多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一些经济学者又重拾货币中性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的。这就是说,货币政策无论何时都不能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地运用货币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这本身表明货币政策必然有其有效性的一面。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短期有效性,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四川银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丁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所谓“从紧货币政策”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中国1998~2004年的宏观数据,较为严密地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宏观计量方法,分析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信贷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正向影响显著,对股票市场则有负向影响;而货币供应量在长期或短期对股票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正向影响,短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则有负向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  相似文献   

18.
熊厚 《统计与决策》2005,(11):93-94
宏观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管理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等货币变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对于调节我国宏观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阳  钟世和  吴艳 《统计与决策》2008,(11):106-108
文章利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后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信贷额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现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2)基础货币投放量对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信贷影响不大;(3)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并据此,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金融资产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选取信贷量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了VEC模型,得到了信贷、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信贷量与国民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