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0,31(5):78-81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犯罪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提出了紧迫性要求,而我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反贫困政策导致反贫困的不完备性,扶贫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个体的一部分贫困问题。由于政府责任缺失,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不理想。我国农村的反贫困体系应该包括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产业救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在本质上主要涉及维系生存的物质可获得性和个人获得发展机会和权利的公平性等问题,因此扶贫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而制度和治理是反贫困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彻底清除计划经济的思维障碍和单一低效的扶贫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确立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传递机制,实施扶贫计划,建立参与机制和加强监督机制等方式形成制度规范下的反贫困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贫困地区的13年扶贫工作中存在不足与贫困地区特点的分析,提出贫困地区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贫困地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立足贫困地区自身资源开发发展、贫困地区扶贫制度的创新和社区自组织确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27-232
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长期贫困,是先天条件太差,还是另有成因?对秦巴地区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农村土地等自然禀赋未得到规模化生产利用而转为收益性较高的农副产业,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因此,当由内而外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无法实现时,实施由外而内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对农地流转的制度倒逼,促成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是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鉴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分散,农户个体土地流转意愿不高等现实,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反思我国农村反贫困化路径,提出股田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组织形式,促进农户由个体向组织的集中,以增强农户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制度安排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制度创新又对缓解和消除贫困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制度缺陷成为当前制约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瓶颈,必须树立制度创新观念,从政府职能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制度落实、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反贫困制度体系,加速中国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事业所取得成绩受到了世界瞩目。但反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沉重。近十年来浙江省武义县创造的“下山脱贫”的经验,对解决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在总结武义县脱贫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政府的扶贫职能问题,并提炼出了政府扶贫职能的一般性特点,以期为当前各级政府开展反贫困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的终结,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长期性、代际性等特征的存在,使得要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其贫困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基于渝东北地区511家农户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收入来源单一与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的持续增收难度大、致贫因素多与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的返贫风险大等突出问题.2020年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应坚持精准思维,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现代扶贫体系,构建协同扶贫机制;推动扶贫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民增权赋能,全面激活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机制;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完善深度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制.深度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云南目前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部分农村长期贫困的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反贫困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作者试就新时期云南农村反贫困的相关问题做出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甘肃农村反贫困发展道路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的一个缩影,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本文对甘肃省35个贫困村的调查显示,政府的扶贫干预对贫困地区农户的生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表现在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上,其变化较为显著,但甘肃省大多数贫困地区立地条件差,灾害发生较频繁,自然资本不足,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的差异性,缓贫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一些贫困村近几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仍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磊 《江淮论坛》2009,(5):114-118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基本人权,被现代宪法确认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人人享有。由于我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社会保障权缺失,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导致因老而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频频发生。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反贫困存在着正向关系。夯实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既是宪法权利的必然要求,又是农村反贫困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旅游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当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法。与以往给资金、给项目为主的“输血式”扶贫相比较,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辐射效应、丰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旅游扶贫是国家进行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慧珠 《文史哲》2007,(4):161-1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反贫困政策实际上陷入了某种困境。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扶贫政策的明显差别,非农就业的沉重压力,现有开发式扶贫的局限性,失地农民的贫困以及极端贫瘠地区扶贫行动的低效。如何使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走出困境?首先必须确立起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此条件下,针对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确定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了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成就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西部反贫困的几个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1)按照新时期的特点对反贫困战略作新的调整;(2)建立覆盖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调整宏观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西部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投入;(4)以农户能力开发为重点,实施教育扶贫计划;(5)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为西部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6)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民间信用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曙霞 《东岳论丛》2005,26(5):44-50
中国反贫困已经步入“扶贫到户”的阶段和开始寻求非政府组织力量扶贫的思索,农村民间信用也已经在政府“睁一眼闭一眼”的管制中渐成规模,客观上需要扩大农村的市场融资份额。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可以成为中国现阶段反贫困的最适合的金融制度安排。抑制农村民间信用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反贫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农村资金富余者致富和贫困人群脱贫,同时为政府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6.
反贫困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贫困的产生有其制度性的根本因素,反贫困工作必须要纳入持续的制度性的运作范围之内.只有一种明确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反贫困制度的存在,才可能使得反贫困事业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范围内的贫民窟旅游项目往往将贫困、肮脏和暴力转化为旅游的吸睛点,以满足一些游客多元性的观光目的。在审视全球贫民窟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许多城市的贫民窟被利用改造成旅游的观光目的地。为了迎合游客的窥探心理,旅游企业和政府人员刻意将生活在贫困区的居民视为文化中的他者,而忽视了贫困居民去污名化的诉求与主张发展的声音。这种满足窥视癖的旅游服务项目,涉及到有关权力、不平等、阶层互动和地区重塑等问题的一系列复杂现象,因而引发强烈的社会争议。基于此,文章借助对浙江某一乡镇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的文化解读,旨在表明尽管乡村旅游能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权力拥有者应当倾听居民的声音,将他者视为自我,正视并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这是贫民窟旅游之研究成果对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燕 《兰州学刊》2005,(1):226-228
贫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不断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关乎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反贫困过程中,越来越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即人的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寻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以期对广大农村贫困群体重塑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尽管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家扶贫政策不合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是主因.全面推进"三州"反贫困进程是稳藏安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议国家调整扶贫标准和工程定额,将"三州"作为独立扶贫单元,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本文提出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导向的创新路径,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