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属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资源委员会一方面从事有关国防工业建设的调查工作,一方面开始创办工矿企业。抗战初期,资源委员会又一方面安排直属企业向抗战后方转移,一方面组织、领导沿海地区民营工业拆迁到抗战后方继续生产,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后方注入了大量的工业化发展要素,使后方的工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资源委员会从此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国家资本工业企业经营和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2.
192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时爆发的沿海工业内迁运动,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它的结果是将中国东南沿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工业经济移入当时的战略后方中国西部(主要是西南)广大经济极不发达的内地,从而在这块很深蒂固的封建土壤上极迅速地建立起了现代工业的基础,开辟了战时后方工业建设的新天地,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得以延续发展。随沿海工业大迁徙而迁渝复工的数百家工矿企业是内迁工矿企业的大宗。它们在渝历尽千辛万苦,数年如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战场前方战备和后方供给都有待于西部经济建设予以支持,但抗战前西北乃至整个西部的工业是极其微弱的,经济十分落后,难以支撑抗战。为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加大了西北工业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述论贾付军,张炳兰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下简称工合)是以发展合作性质的小工业、手工业为主要任务。在抗战前期,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和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它为发展后方生产,支持军需民用做出了较大贡献,支持了持...  相似文献   

5.
张翔 《中华魂》2014,(21):12-12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辉煌的一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在广袤的三线地区,建设起了确保国家安全的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经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比较完整配套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航空工业基地和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建立雄厚的战略后方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了时间与筹码,为中国此后的经济改革、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浙江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沈雨梧关于浙江民族工业河时产生与初步获得发展的问题,至今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根据最近搜集到的一些史料,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浙江近代工业的产生浙江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条件与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持久抗战的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粮食工业发展缓慢。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的粮食工业开始兴盛,碾米业、制粉业、切面业等蓬勃发展,官营与民营同步扩大,重庆的粮食工业因抗战而兴,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为支持前线抗战和维护后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利用浙江省28个制造业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工业总产值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出发,对浙江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工业总产值对工业增加值具有较大的正向关系,但行业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行业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2年11月成立,它是国民党政府属下的一个专门负责重工业建设的机构。起初它只是一个数十人的调查研究机关;抗日战争时期,它在后方建立了一批重工业基地,控制了蒋管区的重要工矿事业;抗战胜利后,它接收了日本在华的庞大工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1个总公司,近1000个生产单位和30万员工的旧中国工业史上最大的国家资本工业机构,囊括了全国从重工业到轻工业的一系列工业部门。资源委员会的本质虽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造成了后方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外流,导致了后方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在人口结构方面,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陈诚推行"计划教育",后方人口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较小。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国统区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四川,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等方式及其后方民营企业的新建,四川民营经济获得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四川民营工业陷入衰退,其中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四川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来分析,战时四川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对我们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制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落。战时民营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性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今天西部民营工业应大力合理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强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鄂西后方国统区各级政权组织以抗战为目标,领导后方民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斗争,发挥了后方国统区政权组织应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战时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的各种负担情况,并简要分析了产生这些负担的原因及其后果。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费的迅速膨胀和国民党的官场腐败,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的负担十分沉重。各种赋税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额外的军需负担和兵役劳役也异常沉重。后方国统区民众的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推行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统制战略物资、实行凭证供应、提倡物物交换和发展社会生产 ,等等。这些措施 ,对粉碎日伪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 ,维持后方正常的经济秩序 ,支持抗战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它对后方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SPSS分析法 ,从企业规模、经营能力和经营安全能力三个方面对广东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并将其与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 ,广东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除大型企业排名第一外 ,其余均处于中等水平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战时后方经济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战时后方经济的认识涉及若干经济关系。一是围绕战时后方经济领导体制而形成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带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中央化和中央经济地方化的两重特征。二是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史与抗战经济史在概念与视角上存在的某些差异。三是战时经济的区域关系。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经历了战时后方经济区到战后西南经济区的调整与变动。  相似文献   

19.
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该文以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为例,对沿海地区补农扶持政策、财政支农现状和乡镇工业补农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后方经济新论王瑞成一、战时后方经济研究的新视角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后方经济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从西南地方经济史这一视角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抗战时期发生在作为战时后方的西南这一特定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应当从战时后方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