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娅曼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词类是初始概念”是汉语词类问题的最新、最重要的观点.这一初始词类观认为,词类随语言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伊始初始词的表述功能即词性.初始词类观背后是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词源”语源观.“词源”语源观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语源观,但它却是一个从未被讨论、更遑论被证明的根本错误的预设.初始词类观既缺乏根基,又与相关理论和语言实际相违.按笔者提出的浑沌语言学的观点,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迎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10):153-160
通过对比分析"触目惊心"与"怵目惊心"、"莫名其妙"与"莫明其妙"的语义理据,指出这两组成语都是字面义略有差异,但实际义相同;认为判断两个成语同义的标准是实际义相同.因为"触目惊心"与"怵目惊心"、"莫名其妙"与"莫明其妙"都是读音相同,实际义相同,仅书写形式不同,所以它们是两组异形成语.语源理据是确立异形成语推荐词形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触目惊心"和"莫名其妙"既符合语源理据,又符合通用性原则,所以被确立为推荐词形. 相似文献
3.
邱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以上海市"72"工业小区为例!对城市经济一环境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探讨。经济环境综合区划方法用于研究经济环境系统的区域分异状况,多目标规划方法用于解决经济环境多目标问题、行业结构优化问题,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两种系统分析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2-40
反避税规则是税法中理论与实务激烈碰撞,税法思维和实践最为活跃的部分。而作为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合理一词是我国反避税规则的点睛所在。看似简单的合理一词蕴含了丰富的税法基础理论,决定了反避税规则的法适用。合理一词在实然层面与税法解释密切相连,特别纳税调整规则之所以强调合理是由其调整利益的复杂和对立所决定的,合理一词的价值表征为调控、链接、规制和调试等作用。而在应然层面,合理这一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具体化既是一个法解释的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关联税法中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力分配与作用的过程。域外经验启示我国需要反思行政垄断式的概念具体化过程与反避税规制模式,迈向税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张保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3-86
英语flower、blossom的命名源自风吹的声音,风吹花开,本义吹动、膨胀;汉语花的命名源自圆形果实的滚动之音,花开结果,表示球形的花蕾或圆形的花骨朵。文章认为语言起源于拟声,拟声就是语言之根。这就是命名具有理据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核心词分阶是判定同源关系的必要步骤.基于大规模语音对应数据库,我们提出并讨论一种算法模型,该模型计算核心词的核心程度,自动调整高阶核心词集和低阶核心词集,使得两阶词集在已知为同源关系的语言中,其分布与已知为接触关系的语言显著不同,即通过算法调整核心词集,使得有阶分布的显著性增加.这个算法模型的基本思路分为两个密切相关的部分:核心程度算法和两阶核心词调整算法. 相似文献
7.
盐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名,这与该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古繁盛的煮盐业密切相关。通过剖析含"场"、"总"、"荡"等地名的语言和文化理据,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利于人们认识地名的民俗文化学价值,又利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9.
王慧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81-83
汉字在创制过程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常表现为多种模式.情绪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在为其造字的过程中也暗含着多种模式,其中主要表现在注重词义的类型化、注重词义的个体化、注重词义的具象化、注重词义的场景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仇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1-35
乏词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的特殊次类,以进行为例,可以阐明乏词义动词发挥完句功能的建构机制。这一机制涵盖语外条件和语内条件。语外条件涉及三个认知因素:认知优化的推动、认知经济性的要求及认知突显的激发;语内条件则关涉汉语的本体特征:双音化。 相似文献
11.
李舒宽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68-75
李煜是晚唐五代"以诗入词"运用得最多、最好的词人,其点化前人诗句,每每能别出心裁,真正地为己所用。李煜"以诗入词"的手法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新瓶装旧酒"法"夺胎换骨"法和翻案法。降宋前,其"点化之笔"往往因袭源语诗意,于细微处加以规模,情感内容上未脱"小家子气",境界不够宏大。降宋后,李煜将故国之思与人生之慨融入词中,其点化往往突破源语的束缚,情感与思想都有较大的开拓。可以说,李煜的"以诗入词",归根结底是指向"情"的,即本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李煜点化之笔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词是诉衷的心曲,是生命的歌咏,是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12.
程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6):114-118
自古诗人就发现诗与画之间存在某种契合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精神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理论还鲜有人提及。柳永词绘人写景具有融画入词的特点,其艳情词类似于肖貌传神、气韵生动的人物工笔画,羁旅词犹如细致鲜丽、苍润淋漓的山水图,而都市词则像繁华富庶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13.
色彩词在每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中都必不可少,其具有的独特语言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民族的色彩意识和传统文化。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日色彩词语及其文化象征义,探究中日两国文化异同。 相似文献
14.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30-33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4):16-22
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资源丰富化、出游普及化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深入,对旅游的研究和管理就必然要跳出旅游本身,需要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着手。在当前大旅游理念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以系统科学为视角分析了目的地旅游系统,认为在重视旅游经济子系统的同时,需要将旅游社会子系统、旅游环境子系统和旅游规制子系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最后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认为要实现当地海洋旅游跨越式发展,需要从系统各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冯天瑜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1):33-39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17.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以at—on—in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勃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59-362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泽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6-58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9.
汉语家具词造词理据探析——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家具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音节家具类词汇的命名主要是着眼于家具的材质及其形状特点,多音节家具类词汇在命名时,材质仅作为很小的一部分因素,而更重视家具的功能、材质、摆放位置等,在命名时也多采取特征语素加类属语素的方式。这种命名规律体现了附注造词法在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中的作用,在形式上,可以使新词更加整齐,成系统;在意义上,也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