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敬圻的新著《困惑的明清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刘海滨)如一朵奇葩在万紫千红的学术园地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该书以其新颖的视角,广博的学识,雄辩的气势,从明清小说中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入手,作纵深开掘,将著者全身心彻悟出的新见奉献给读者。读完全书,掩卷冥思,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是该书那种撼人心魄的气势和飘逸洒脱的风格。与此紧密相关的本书的语言别有一种风韵:简炼生动,通畅明达,如行云流水,行止自然,一气贯注,秀句层出,妙语连  相似文献   

2.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震撼了当年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从封建统治禁锢下的“铁屋子”中觉醒,起而要求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以及恋爱、婚姻的自主。然而,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这一时代,既是先觉者从梦中觉醒的时代,也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时代。而正因为心灵已经觉醒,现实的黑暗与丑恶更使他们感到加倍的抑郁和苦闷。敏感而深刻的作家不仅表现了人的觉醒这一时代主题的前奏,而且完整地描绘了少数知识分子从觉醒到觉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全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个体生命的复苏与顽固而腐朽的黑暗势力相冲突所产生的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3.
程序法治在今天或许已并非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因为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建立。程序法治是权利与司法公正的保障,违反程序法治会侵害人权。然而,遵循程序法治也会付出代价,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存在冲突和矛盾,坚持程序正义有时造成实体正义的牺牲。这就产生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选择?我国的法治状况要求我们须坚持程序法治,制定并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社会工作者眼中的现实请看以下情形,你或许不会相信,这是最富有的美国能出现的事情:据报道:目前,在美国中小学中,每12秒就有一个孩子辍学,每13秒就有一个孩子被虐待,每26秒就有一个孩子离家出走,每9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因吸毒而被收容,每4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因醉酒开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本对多元化现代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论述的专著。作者既不同意社会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资本主义,认为在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产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观念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即将或正在进入一个所谓在经济体制上没有固定模式的可以选择的时代。本书共四编十二章;  相似文献   

6.
《继承法》修正:体系建构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歌雅 《求是学刊》2013,40(2):77-85
我国现行《继承法》修正,既是民众继承观念变化的要求,也是继承法制科学发展的要求。《继承法》修正,以相关民事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以继承机制的和谐统一为归宿,以民众继承愿望的满足为宗旨。继承制度的体系建构,应采总则、遗嘱、法定继承、遗产的处理、附则五章编制;继承制度的立法选择,应关注遗嘱制度、法定继承制度、遗产处理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进而实现继承领域的意思自治、权利保障与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顾名思义是指有知有识者。“知”是对事物存在状态、性质、发展规律等的了解、记忆,是知道什么的意思。而“识”则包括见识和胆识两方面的内容:“见识”,即对所学的东西、所观察体验的对象有个独特的看法,有创新,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胆识”,即敢于或勇于把自己的新见解通过口头的、书面的形式公之于众,为了民族、人类的利益甚至在精神受到压力、肉体受到摧残时,仍然能为真理而大声疾呼。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热切  相似文献   

8.
宋洁 《社科纵横》2006,21(9):122-123
本文对魏连殳悲剧命运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情物理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把他与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阮籍相比照,试图对知识分子中先知先觉者的悲剧命运作一探讨,作者认为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同”思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而且是历史的结束。其理由有二,第一,福山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意识形态的演化史,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相似文献   

10.
女性,是花,是诗,是画,是音乐,是美的化身和像征。 然而,毋须隐讳,在汹涌的经济浪潮和斑谰的社会生活面前,一些意志薄弱的女性,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发生了可悲的嬗变,在“钱海”里沦落了,沉没了。在人生舞台上,她们是不光彩的角色,乃至是丑恶的形象。耻辱柱上刻写着她们的“芳名”。 权力下的赌注 权力者,掌权、当权也。权力,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对于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多数人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利益;而少数人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林玖一先生的信,笔者深有感触,想借此讨论之机会,结合自己的一点亲身经历,谈谈我的困惑。两年前,我从一所军校的政治理论教学岗位转业到地方。起先进了当地一家中央直属大型企业。根据我的年龄、学历、专业等条件,我想在这样的大企业,分个对口的工作不成问题,今后安居乐业好好地干一番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打破了  相似文献   

12.
从家教热看家长面临的困惑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毅 《社会》2001,(7):22-24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时间 ,社会上减负说、减压说呼声四起。然而 ,就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城市里的家教市场却一再升温。部分家庭在较低的生理需求都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 ,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不惜代价 ,请家教为孩子课外辅导 ,以求得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这似乎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一致。为此 ,笔者在2000年10月对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 ,从中…  相似文献   

13.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社会学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较好地作到了把对科学原理的阐述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见解、建议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育和启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思想的内容。读者阅读本书不仅能了解到社会学有关婚姻和家庭的系统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它了解美国社会在这方面的许多历史及现实情况,了解当代美国  相似文献   

14.
陈建新  陈波 《学术交流》2007,(7):150-153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郁达夫在《沉沦》发表之前,就已动手进行了一些小说创作,《圆明园的一夜》就是其中一例。小说显示出明显自叙传色彩,以内聚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在"爱的理想"与"性的苦闷"中逐渐失去自我的S君形象,隐约可见郁氏笔下"零余者"形象的雏形。这是其早期试作中比较成熟的一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小说憾为残稿,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困惑、不安与矛盾──论小说《柠檬》的主题思想杭州大学谢志宇井基次郎(190-1932)的短篇小说《柠檬》发表于大正十三年(1924),当时刊登在他与外村繁、中谷孝雄等人合办的同人杂志《青空》的创刊号上。小说发表后,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未引起任何反响,作者...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是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个窗口,企业党组织是引领中国政治变革的第一杆路标。《走出困惑──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党组织》(以下简称《走出困惑》)涉及的正是这样一个既绕不开、也等不得的重大现实问题。《走出困惑》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吴鹏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走出困惑》一书涉及的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国有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问题。作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党组织面临的现实冲突及其政治文化根源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对现实政权体制和政策法规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权力、职能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证;对…  相似文献   

17.
《社会选择和个人的价值》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K.阿罗在孔多塞于一百五十多年以前,从为了解法国革命制宪议会的任务而进行的研究中找到了他的逻辑核心,并在与具有O.兰格和A.伯格森的“集体功利职能”的功利主义同时发展起来的规范经济学中找到了他的问题,于1951年发表了他的论文。这篇论文开创了一个研究范畴,即“社会选择”,它引出了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的社会意义引起了一些争论。但这些争论都是片面的,忘记了要点。现在是纠正这种情况的时候了。一、有三个理由说明社会选择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但是,这种解决对于解决社会最  相似文献   

18.
自八十年代初。一大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在“重知识,重人才”的浪潮中步入政界,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正象当初每个人跻身政界的具体背景和情形不尽相同一样。如今他们的地位和所获评价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半道失足、中箭落马。还是平步青云、按部就班;是受到称颂、赞许和认可,还是令人失望、遭到非议和怀疑,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型的执政者和领导者,却始终有着鲜为人知的内心矛盾与苦楚,有着深深的困惑。中青年领导者们虽在困惑中历经了种种磨难和痛苦的超越,然而他们依旧不能摆脱困惑,仍然需要不断超越。坚持真理与实行妥协的困惑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是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巴门尼德用是(τοου)表示世界的最高本体,从那时开始,希腊人就把理论的关注点从水、无定、气等具体的世界本原(αpκη,又译始基)转到普遍的世界本体上来.在中国,大约同时甚至更早,就有老子用道来代替天、帝等宗教性的最高概念,指万物的根据.但是,道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后来的古代中国学者习惯意会和描述,而不愿诉诸具有逻辑性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需继续解读.近代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哲学概念,并用以界说古代学术思想,由此引起老子的道究竟是本原还是本体,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困惑的一代     
他们出生于H.马尔库塞发表《乌托邦的终结》一书的那个时代。他们是由在1968年5月愉快地推翻一切模式的父辈培养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迈进了失业社会,指责其父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装璜门面的遗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广告员都在观察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法国有何影响?在美国,这个年龄段的人被称为“X的一代力,即未知的一代。这一代人有一种时尚,即“grunge”,这种时尚已跨越大西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