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史学界,对渤海纪年的研究,是有很大成绩和贡献的,先后编制出多种渤海纪年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中的渤海《年表》。近两年出版的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陆峻岭、林幹合编的《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关于渤海的纪年,几乎同金先生所编渤海年表完全一样,只是根据《贞惠公主墓志》,对大钦茂的纪年,增加了“宝历”的年号。这些年表,由于史料缺乏,难免判断失误,致使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休闲时光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作品中,落款日期中的年份一般都用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纪年,常称“六十一甲子”。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纪年方法常常是用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自汉武帝起开始用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东亚医疗观念中,特定地域的“风土”(自然地理与风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对渤海国的风土与疾病都形成了独特的认识。通过对日本史料记载的永忠通信以及遣渤海使所配备药剂清单的梳理与分析可见,入唐学问僧永忠根据亲身见闻在其通信中提到的“土地极寒,不宜水田”是当时日本人对渤海国风土的基本认识,而因“不伏水土”所造成的呕吐下痢、瘟疫毒气及疮肿等则被认为是日本遣渤海使团在渤海国最易罹患的疾病。其中,又以霍乱与瘟疫最为突出,甚至被日本人视为渤海国的“风土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渤海国与日本在“风土”上的显著差异,加剧了遣渤海使团罹患霍乱与瘟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其后由于吐蕃和新罗扰边,上元三年(676),唐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唐仪凤二年(677),再次迁治新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叛唐,唐与安东都护府的陆路交通一度中断;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平州,唐朝开始丧失对辽东的控制,渤海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唐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屡经迁移,是唐朝边疆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新罗、吐蕃、契丹、渤海的先后崛起,动摇了唐在东北的统治,唐安东都护府的变迁正是这一事实的外在表现,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唐对东北开始全面的羁縻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5.
唐人诗文常见"渤海"一词,当其指"海"时,其文化蕴涵主要有四种:略同今之"渤海"、今之东海、今之南海、泛指海;指行政区域时,其主要涵义可解释为:沿用两汉旧称、唐渤海郡、唐渤海县、地名泛指或代指;又,唐人诗文常以"海"、"辽海"、"沧海"等为"渤海"别称,此等,均有必要辨析;又,据唐人诗文"渤海"及其别称,今人可以管窥唐文士参与军事、政治、外交以及文士们酬答、送别、登临、与友邦文士交往等,据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唐代文士环渤海文化活动及其特点,拟兼论之。  相似文献   

6.
唐王朝对渤海的王位继统是进行有效管辖的,而且这一管辖是建立在肃慎族系周秦至隋唐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中原王朝友好、学习和臣服的历史基础之上。从管辖的技术层面看,唐王朝对渤海的管辖基本遵循“不断册封”和“遵从渤海”的两大原则。从效果上看,唐王朝的管辖起到了稳定和提振渤海社会以及巩固唐王朝东北边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国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中,渤海国是势力最大、辖地较广、年代悠久到几与唐王朝相始终的一个大的藩属。但除了唐代史书上少量有关记载以外,留下的文物也微乎其微。比较起来,旅顺口黄金山下的鸿胪井题记石刻,应说是迄今为止最能证实唐王朝与渤海亲密关系的信物。渤海的祖先历史悠久,商代称肃慎;汉称挹娄、勿吉;至隋,因“勿吉”音变而为“靺鞨”;迄至唐开元二年鸿胪卿崔忻奉使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之后,才有渤海之称。先是,大祚荣曾于武后圣历年间自立为振国王。唐中宗即位后,曾“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表现了唐王朝对国内部族的尊重;大祚荣也“遣子入侍”,表示渤海已正式接受了与唐王朝的领属关系。但当唐朝将派使者册立封号之际,恰值突厥与契丹在边境上的战争连年不已,以致“使命不达”。及至睿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三一年)遣郎将崔忻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  相似文献   

8.
杜甫奔凤翔     
“忧端齐终南,澒洞掇可掇。”这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初冬,杜甫由长安回奉先途中,预感浩劫巨祸即将爆发而发出的深深忧叹。诗人的忧叹是有现实根据的。果然十一月安禄山以十五万人反于范阳,十二月,攻占东都洛阳,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六月九日破唐潼关二十万守军,大兵迫临京都长安城下,唐王朝处在岌岌可危之中。此时,一惯骄奢淫逸的唐玄宗惊魂落魄,仓皇出逃;太子李亨窜至灵武,再至彭原、凤翔,即位改元,是为肃宗,维系着唐王朝游丝般的命运,在这“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晦日寻崔戢李封》)的危亡时代,杜甫  相似文献   

9.
目前通行的中国历史年表,对于前凉年号的编排,就笔者所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以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以下简称《年代简表》)为代表,标出前凉各王改元年号①;一种以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以下简称《纪年表》)为代表,除了和平年号以外,其余用园括号标出各王使用西晋建兴和东晋升平年号②;再一种是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荣孟源编《中国历史纪年》(以下简称《历史纪年》),该书先将前凉各王改元排列在前,再将建兴、升平年号以括号标注在后③。  相似文献   

10.
谢耀亭 《晋阳学刊》2023,(1):138-145
晋国自出公以下,文献所见国君世系、纪年混乱不一,分歧巨大。■羌钟铭、清华简《系年》等新材料的出土提供了探讨此问题的新契机。司马迁在《晋世家》与《六国年表》中当利用了不同来源的史料。晋出公二十二年出奔,知伯强立所善哀公为晋君,是年为哀公元年。哀公二年,知氏被灭,三家更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年晋出公去世。魏史《纪年》、赵人所作《世本》皆不记哀公,直书继出公者为敬公,即不承认知伯强立晋君之合法性。如此,《史记》、古本《竹书纪年》所见众多分歧,可迎刃而解。晋出公至晋幽公之纪年,可由■羌钟铭考订,依上述考订国君世系,诸君纪年正与古本《竹书纪年》相吻合。幽公之后,孝(桓)公继立,孝公二十年被韩、赵迁于屯留,孝公三十年更迁于端氏,在位共32年。继孝公而立者为静(悼)公。静公八年,赵夺端氏,静公寄居韩之屯留,为韩不容被弑,是年为公元前349年,晋绝不祀。  相似文献   

11.
《卷三十二·五行志三》  晋元帝永昌二年正月癸巳 ,京都大火。三月 ,饶安、东光、安陵三县火 ,烧七千余家 ,死者万五千人。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 ,京都火。是时王敦威侮朝庭 ,多行无礼 ,内外臣下 ,咸怀怨毒。极阴生阳 ,故有火灾。 (中华书局 1 974年 1 0月版点校本 ,第 935页 )按 :据《晋书》之《元帝纪》、《明帝纪》 ,元帝永昌元年闰十一月薨 ,明帝即位。次年三月戊寅朔 ,改永昌为太宁。是元帝永昌二年即明帝太宁元年 ,且三月改元太宁后又不得复称为永昌二年也。由此可见 ,以上所记晋元帝永昌二年正月京都火与明帝太宁元年正月京都火 ,乃…  相似文献   

12.
渤海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文王,737年到793年在位。在其统治的57年间,一方面积极吸收唐的多样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保持与周边国家和部族关系的发展。在此期间与日本交往尤为频繁,双方互派使节共达20次之多。本文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试在论述渤日交往概况的基础上,探求这一时期的渤海对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14.
公元926年,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把大批渤海民众迁往其内地东京、上京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渤海民众陆续迁往朝鲜半岛。对于迁往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的族属、族源以及他们与王氏高丽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渤海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中国地方政权与国外政权的关系;渤海国灭亡后,迁到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王氏高丽王朝与其附属民众的关系;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属于不同民族,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与日本具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物产丰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这些是其对日本交往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渤海进行了长期的对日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渤海对日本的交往,影响了东北亚战略格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唐玄宗、宇文融括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前期的逃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高宗时已露端倪,武周朝趋向尖锐,中宗、睿宗时越演越烈。唐玄宗即位,承袭了父祖辈积淀下来的沉重社会负荷,虽在开元初采取了某些缓和措施,但无济于事。他为了改变“邦赋不入,人伪斯甚”的局面,化了四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对于渤海与高句丽的相互关系,中外学者观点分歧很大。根据中外史书的记载,渤海的建国者与渤海国的统治民族为粟末,属于肃慎族系,而高句丽则属于秽貊族系。渤海族与高句丽族属不同。同时,渤海族在生产方式上亦与高句丽不同,前者以农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后者则农业与渔猎并重。这进一步导致二者在饮食、服饰、居室与城池建造、婚丧、习俗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无沿袭之处。这些再次证明渤海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18.
大祚荣、大武艺统治时期 ,渤海对唐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本文力图探究这一时期渤海对唐政策及其变化 ,以进一步证明渤海与唐朝的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代“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出现了陆上、草原、海上等路线,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亦可分为南、北两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经渤海、新罗通往日本,但是由于渤海、新罗长期对立,将其二者整合描绘“丝绸之路”北航线的研究很少.结合文献和考古遗迹,可以考证出唐朝762年~ 764年出使渤海、新罗勅使韩朝彩的行驶路程.通过唐韩朝彩的出使路程的考证可以了解渤海国交通和新罗“五通”的形成过程,而且对了解9世纪以后出现的“丝绸之路”北航线以及出现在东亚世界的繁荣贸易圈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是唐朝中期新设立的使职。该使职的设置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促成:一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安史之乱的平定接近尾声,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格局需要恢复;二是平卢、淄青特殊的地理位置———临近东亚、东北亚地区,是该地区与唐朝交往的门户。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之职设立之后,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该使职的设立、人选、运作以及受重视程度等方面的考述,可以看出其与唐和新罗、渤海兴衰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