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大量劳动力剩余与工资上涨并存,出现刘易斯拐点争议。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后,并根据中国1978—2012年剩余劳动力数量、工资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同时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剩余数和工资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工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协调是中国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工资上涨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努力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劳动生产率协调变化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5—2014年各省份相关变量数据,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门槛变量构建产业结构与污染减排之间的门槛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单一门槛值45 342.981 3。以该门槛值为界限将中国区域划分为高经济发展和低经济发展两大区域,实证结果表明只有高经济发展区域北京、天津和上海才存在污染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低经济发展区域不存在倒逼效应,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CES生产函数面板回归门槛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中国创新产出的影响有明显的研发资金投入单一FDI门槛效应和研发劳动力投入双重FDI门槛效应;在FDI未跨越较低门槛值的省份,研发劳动力投入相比研发资金投入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当FDI超过最低门槛值并持续增大跨越第二门槛值后的省份,研发资金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研发劳动投入的影响,并且FDI引发的研发劳动投入规模效应明显低于资本投入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影响工资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得出工资的增长率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的增长速度或跟上物价上涨指数的结论。并用中国近十几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际验证和分析,得出中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低的原因主要是工资基数过低,以及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联系不够密切的结论,且在此基础上给出调整中国职工工资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通过工资外溢助推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尚不充分。文章首先验证三次产业集聚对工资溢价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工资溢价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以至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理论分析部分表明,产业集聚通过密度效应和集聚效应提升生产率,通过知识外溢等提升劳动者工资,工资溢价又在学习效应等的作用下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实证部分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工资溢价的作用显著,且呈"U"型,农业则呈现倒"U"型结构,工资溢价可以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文章提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等路径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财产确权为着力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居民收入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主要关注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2003—2018年我国8个沿边省份的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分位数回归、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分位数点的增加,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特征;(3)门槛效应发现,随着制度质量水平提升,沿边开放地区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4)异质性发现,城镇化方面,高城镇化的沿边地区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低城镇化地区。创新水平方面,在高创新水平地区,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低创新水平地区不显著;(5)中介效应发现,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一定经验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出于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及影响该效应发挥的各类门槛因素.拓展的C-H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存在区域差异.通过拓展的Borensztein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不同省份所受到约束门槛不同.东部省份主要受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结构及金融发展等门槛因素约束;中、西部省份除了受到前述约束外,还受到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等门槛限制.文章指出,除了进一步支持吸收能力较强省份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外,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8.
环境规制趋紧的形势下,如何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贸易开放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基于此,分析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4—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贸易开放显著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贸易开放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会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之后贸易开放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得到缓解,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会因地区以及贸易流向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一方面,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只存在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仅在进口贸易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显著,而对于出口贸易不显著。为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推动各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绿色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能够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攀升,但是当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仍显匮乏。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劳动生产率正向促进产业升级,且能够通过创新产出中的中间产出和创新产出中的最终产出影响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因此,应制定政策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大力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创新产出中中间产出的推动效应及其对创新产出中最终产出的推动效应;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针对当前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不能促进该地区产业升级的事实,西部地区应不断提升引进外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重要的宏观议题.随着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中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探索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收入门槛效应对于转型时期精准实施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7—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门槛变量,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地区收入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地区收入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前后,金融发展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当地区收入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金融发展才开始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机制方面,市场化建设为"双重门槛"效应提供了解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强;而以人才错配为代表的要素市场资源错配并未显著影响上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收入地区,政府应给予更多的金融扶持政策,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而在高收入地区,要敢于将金融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交给市场.上述举措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本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力成本具有二重性,对企业而言是成本,对劳动者而言则是收入;它既是成本支出,又是激励手段。劳动力成本是积极成本,不可与其他物质要素成本等量齐观。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激励效应显著且存在区间性,劳动力成本对劳动生产率是"激励不足",还是"过度激励",抑或"合理激励",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所处的区间。1999—2007年间,我国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显著正相关,其激励功能处于加速阶段。现阶段应大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高收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较低的相对劳动成本,在保持劳动成本优势的同时,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间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现状、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较大程度上高于其工资水平,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而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正相关性则有所下降。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关联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企业的规模、劳均固定资本存量,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文献研究较为丰富,但已有文献普遍将劳动力成本变化视为一个外生因素进行研究,而忽视劳动力成本内部的异质性。文章基于劳动力成本变动原因差异,将劳动力成本分解为"效率工资成本"与"非工资成本"两种类型,并在效率工资理论基础上论证两种类型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劳动生产率、要素替代率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效率工资成本和非工资成本都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效率工资成本的效应要高于非工资成本;非工资劳动成本比效率工资成本更能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率工资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面影响,而非工资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文章主要创新在于,从劳动力成本内部结构的视角研究了不同原因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改变了一直以来将工资成本视为一个"黑盒子"的做法,弥补了已有理论中对劳动力内部结构研究的欠缺。同时,研究结论对于解决当前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利弊影响的争议具有启示意义:企业发展过程中内生地提高劳动者报酬可以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而通过政策的外部干预来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虽然也会一定程度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却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业资源再配置的生产率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Based on 1384 county level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5,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resource reallocation and its productivity contribution by OP decomposition,taking labor productivity,land productiv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s examples.The results show that:1)overall,the reallocation of land factors and labor factors are both lagging behind,while agribusiness resource reallocation has improved; 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mple distribution,the reallocation of labor factors,land factor and integrated resource is lagging behind in northeast; 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ity effect,the optimal reallocation of labor factors can increase labor productivity by 54.64%,the optimal reallocation of land factors can increase land productivity by 55.86%,and resource reallocation contributes 17.37%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Agricultural resource reallocation has a larg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effect.Therefore,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policy formulation,especially for the reallocation of land and labor,so a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ductivity effect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  相似文献   

15.
杨勇  熊丹丹 《旅游论坛》2020,13(1):45-56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结构变迁效应进行研究和阐释。文章使用Shift-share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检验了2000-2016年间中国省际旅游业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从"结构红利假说"角度阐释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2000-2016年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率增长效应。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结构红利"和"结构负利"并存,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红利"效应,促进中国旅游业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工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是巨大的。而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众所周知,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李嘉图曾认为,工人的工资决定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是一种生存工资。本文论证了为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巨大需求没有引起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1997年起实施的统账结合制与原先的现收现付制对个人福利的影响,首先用叠代模型对上述两种制度的运行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具体数据对两种制度下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个人福利水平的因素有个人账户收益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工资增长率;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在现阶段的中国,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资水平的上升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仍具有存续条件。结合国际经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将来,积累制将成为较优选择,因此,现阶段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居民福利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改革开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由贸易园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基于199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园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园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促进作用显著;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的互补效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由贸易园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园区分布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减小,设立自由贸易园区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且自由贸易园区与贸易开放对经济收敛速度的正向作用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