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90年代对《四库全书总目》(下称《总目》)的研究不仅承继了传统的研究模式 ,即对《总目》的编纂、分类、著录进行了考证、辨析、纠谬、补缺等研究 ,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对总目的价值及其深层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与研究 ,诸如对《总目》的经世价值取向、文化价值重估、史学批评特点、经学观、西学观、文风观乃至研究方法等的研究 ,使人耳目一新 ,将《总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90年代《总目》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据《全国报刊索引》统计 ,自 1990— 1999年 ,研究《总目》的论文共计 82篇 ,其内容大体分以下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史学传统悠久,内容绚丽多彩。如果说以《春秋》、《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先秦史学还处于童年发展时期的话,那么,到了汉代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学,则标志中国史学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红史》和《雅隆尊者教法史》作为14世纪藏族传统史学代表作,研究这两部著作对于把握整个14世纪时期藏族史学发展特点以及史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两本著作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红史》和《雅隆尊者教法史》的史学地位和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萍 《文史哲》2003,(2):85-90
两汉时期 ,中国传统史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这又是与道家学说的演变和发展密切关联、相伴而行的。司马迁、刘向、班固、荀悦等史家的史学活动 ,《史记》、《七略》、《汉书》、《汉纪》等史学名著的相继推出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学说的沾溉、启示和影响 ,并折射出道家思想在汉代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另一方面 ,汉代道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日趋深化和不断完善 ,也往往得益于史家的努力 ,得益于史学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动 ,相得益彰的。我们研究汉代史学史、思想文化史 ,对此应该有所关注 ,有所探究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变数和动荡的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也随同这震荡的世纪一样,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完成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其间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一、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主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蜕变;一是由新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蜕变首先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中实现的。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  相似文献   

7.
论汉代史学之新传统刘斯翰汉代史学可说是开了一个新时代。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空前的创造,而它们出现在汉代又并不是偶然的。周朝未闻有专史,(刘节在论考了《史记》所采用的先秦史籍情况之后,质疑说:“据我看来,西周之时就没有...  相似文献   

8.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书目的选择与分类、著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同光时期的学术体系相对于乾嘉时期而言已经出现了某种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转型意义。透过《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能够清晰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以及源远流长的古代史学。而《史通》,便是这传统文化典籍当中的瑰宝。它的作者是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史通》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对唐以前的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唐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学批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诗歌史研究者所重视。作为《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编纂,纪昀的诗学思想在《总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总目》诗学批评的思想内涵及其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汤勤福的博士论文《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1月出版,下简称汤著),拜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必欲一吐而快之。一汤著在史学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朱熹《通鉴纲目》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通鉴纲目》“凡例”是朱熹所撰,他还撰写了部分的“钢”,而“分注”则是朱熹托其学生赵师渊撰写完成的,即认为《通鉴纲目》的主要作者不是朱熹而是赵师渊。这一观点影响极大,几成定论。对此汤著作了说细的考辨,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新论断。作者考证,元朝贺善曾指出当时有人怀疑《通鉴纲目》非朱熹所作;全祖望、王梓…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经历了稿本、阁本、定本的发展过程,后世研究者常从阁本或定本系统入手分析《总目》思想,往往忽略稿本系统。对于明人别集提要而言,稿本系统中的明代文学观有着与定本《总目》不甚相同的观点,这些观念背后隐藏着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态度问题。从学术史角度看,稿本系统内部出现的微妙变化,主要是官方思想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之需和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十年间,出版并被相关高校确定为历史学本科生甚至延伸为研究生教学的指定参考书,计有11本之多,代表性的史学理论教材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和田昌五、居建文编著的《历史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定为大学本科史学理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对比分析三本著作,它们虽都以"史学概论"相命名,都采用了综合模式的逻辑体系,但是在内容和整体特色方面却存在着很大不同。他们的特色的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对"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定位等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阐释;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必须进入史家主体的精神世界,仔细探究史家主体的经历、学历和他们对史学以及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理解。无论是从它们具体的逻辑体系及其囊括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所确立的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定位来看,其特色之不同就在于,理论视角不同,体系设计不同,编写者的精神世界不同,对历史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映现在史学概论体系上所进行的探索当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着史学思想的多维度和史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究学术,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史学概论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炽热却又是那样的相同和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本文拟就其晚年所成的两部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和《宋论》来阐述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就正于大家。一、封建史论发展的一个圆圈“史论”在我国史学领域中可谓渊远流长,自《左传》、《史记》发其端,而后代代有之。它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史学理论和一般性论史事人物、文物制度的作品。本文所言“史论”指后者而言。  相似文献   

15.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学素有直笔的传统。历代关于直笔的议论,不出“据事直书”四个字,常常标举董狐、南史以为风范,辄云“直归南董,辞宗丘明”(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实,董狐等人未必做到“据事直书”,而司马迁也不尽于“据事直书”。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人们对于“史”的观念和历史认识能力的重大变化,是史学长足进步的结果。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我国古代史学直笔传统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八年的史学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热点,那就是历史认识论,此外对史学危机、社会形态问题和历史方法论的讨论也趋向深入,现将有关问题的研究概述如下.一、关于史学危机与史学振兴(一)关于史学危机。这个问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仲维光认为,真正的史学危机存在于一代年青史学工作者身上,他们沿用的仍然是那种僵硬,教条、自信而毫无反省的理论框架,就是这种框架造成了自己研究的无成果,对西方研究的不理解。与上一代史家相比,他们身上有更深刻的危机烙印,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仲维光《史学危机的思索》,《北京科  相似文献   

18.
实录是中国传统史学中重要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批评范畴。一般认为,实录就是按"实"而"录",即如实载录史事。但在以彰善瘅恶、予夺褒贬、申以劝诫为主旨的《春秋》经学统摄和指引下,实录所录史事并非客观历史真相,而是善恶之实和褒贬之实,并以之作为载道、明道的基础,体现出鲜明的经学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实录观念,一半是经学,一半是史学,以经为体,以史为用,与近代史学客观理性和实证精神有较大差异。这种把善恶褒贬注入史事的史学撰述形式,反映了《春秋》经学对于传统史学的统摄和史学对于经学依归。  相似文献   

19.
《史通》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对世界历史学的一大贡献,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史通》的写作时间问题不仅是研究作者刘知几史学思想发展必须加以辨析的,也是认识、研究《史通》的理论贡献必须加以辨析的问题.刘知几自幼酷爱史书,青年入仕后潜心于史学的研究,中年进入史馆开始撰写各种历史著作,进而私撰《史通》,这有一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统一问题,也有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的统一问题.目前史学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史通》的评价与研究.我以为,对《史通》的全面研究、深刻认识与公正评价都将涉及到  相似文献   

20.
<正> 商纣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暴君,这是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如何运用唯物史观作重新评价,这是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便是对这一课题所作的尝试性的解答。一、重新评价的原因与根据我国传统史学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历史人物评价始终以宗法道德为标准,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确乎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同时,更由于传统史学对人物评价的典型化要求,好的就绝对的好,为了美化某些人物,就将一切善行归到他们的身上,尧舜就因此而成为圣君的典型;坏的就绝对的坏,为了丑化某些人物,就将一切恶行归到他们的身上,桀纣就是这样成为著名的暴君的。对于这种违背事实的方法,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弟子子贡就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故君子恶居下流,恐其恶归之也。”(《论语·子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