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过程及现状.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指标体系,明确了"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类型的划分依据,分析了时序、类型、要素、空间和趋势等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4—2018年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在0.35—0.38之间,即位于中度协调类型区间.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中,低度协调的县(市)9个,中度协调的县(市)13个,良好协调的县(市)3个.中部地区传统产粮大县在"两型农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是对一个地区的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的综合概括。广西有83个县(市),各个县(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相差比较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各个县(市)的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确定各个县(市)在全区所处的实际位置,使县(市)之间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起  相似文献   

3.
根据江苏省36个县(市)1995至2009年数据,运用Jeffrey Wurgler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地区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总体资本配置效应;苏南、苏中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高于苏北,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各县(市)资本配置效率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市)的投资增长主要依赖自身地域禀赋,而较发达县(市)的投资增长则更多依赖其经济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条件下依然成立;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非农就业为门槛变量的递增型非线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驱动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尚不明显;驱动路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三个子体系现代化的驱动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农业在整个海南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原自治州所辖的七县二市,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海南建省给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与特区建设协调发展的角度讨论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一、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及其评价在对民族地区资源的评价上,存在估计过高的倾向。这对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战略,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为中国资本集中与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长三角三省市(江浙沪)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0%以上,城市文明普及率达到90%,是我国城乡发展较为平衡的地区.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論便利、生活环境舒适、乡色村光怡情、发展动力充沛的特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时机和条件较为成熟.“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立足于城乡统筹以及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提出走城乡统筹发展与融合共进之路,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16地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发展效率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三化”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安徽省工业化效率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效率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地市存在“三化”发展低效且不协调的情况.选择农业发展的视角,利用Ologit模型,对“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升级过程中以机械以及其他工业品投入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应该是“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环洞庭湖农业种植区水资源环境效率,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灌溉确保湖区农业用水安全,以环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3市16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9年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关指标,应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Luenberger生产率模型,计算环洞庭湖典型生态区主要种植模式的环境效率,估算16个县(市、区)的整体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环洞庭湖16个县(市、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环境效率(LEI)存在明显差异;2)四口河岸地区农业水资源相对环境效率较低.最后提出实施湖区种植业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优化湖区水稻+种植模式、加强四口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从长三角各市县域看南通县域经济我们选取了除上海外的15个长三角地区城市2005年的主要指标作为比较,15个城市下辖县(市)合计为59个,其中百强县36个(2004年数据),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和嘉兴所辖县(市)全部进入百强县行列。虽然南通县域GDP总量处于15市第5位,但由于南通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导致南通的均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与发达地区差距仍较明显,经济运行质态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江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农业要素投入水平、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为主体指标建构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0年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总体水平及监测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作横向比较。比较结果显示: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省市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省域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不同水平的地区分布呈现出偏态分布而非正态分布,按发展阶段排列呈金字塔型,全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区位因素与经济综合实力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水平;部分传统农业生产大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对相关省份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处于发展阶段的福建等5省应着力提高整体流通现代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疆等12省(区),应找准突破口,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建设,而处于农产品流通节点的四川省应将将农产品流通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相似文献   

14.
三明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 ,论证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所编写的农业现代化测试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然后按照该指标体系对三明市农业进行了测评。测评表明 :三明市农业目前处于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 ;到 2 0 2 0年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5.
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对中原崛起战略认识的升华,是通过城镇化打开“三化”协调的结,破除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约束。新型城镇化要求在保证农民原有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农民“进得去”城市和“出得来”农村两大难题。根据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中原经济区应划分为五大城市板块,各个板块之间以及各板块内部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空间、规模、功能、交通等城市形态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阶段,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期,包括湖南省在内的许多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如粮食安全责任与地方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农业资金严重短缺与农村资金不断流入城市的矛盾,农业优质人力资源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体系中来统筹谋划,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农林事务财政支出、公路里程、城市货运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市居民消费支出11个反映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估各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获得各地区农产品物流综合能力得分及排名。结果表明,可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成内地农产品供给区、南部农产品供给区、沿海农产品需求区、南部农产品需求区和北部农产品需求区五个农产品物流功能区,五个功能区分类发展,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农产品物流的保障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区域20个市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别特征,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