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渴望成为另外一个人,是现代人的欲望之一。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不满意今生今世的生活,而追求更加完美的"第二人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唯物主义的传统观念角度看,"来世"云云,纯属"伪问题"。而从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看,"第二人生"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目前,一个名为"第二人生"(Second L ife)的三维网络虚拟游戏正在迅速崛起、普及。这是一个充满着人群、娱乐、体验和机会的数字大陆,在此,"居民"们模仿一切真实社会的生活场景。它以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高度仿真体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社区和社会性网络的传统想象。而这种强调大胆想象、深度参与、无止境创造,从而给人带来如身临其境般的深度生命体验的模式,无意中勾勒出了W eb3.0的雏形,同时也为研究虚拟自我提供了土壤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人之尊严"是人的生命尊严与社会尊严的统一,体现为个体生命的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获得社会的尊重而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高贵与庄严。这种高贵与庄严通过人的自主、自由、自觉的活动得到确证,自主、自由与自觉构成人之尊严的内核。这种作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人之尊严"以三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即作为人权本源的"人性尊严"、作为基本权利价值原则的"人之尊严"和作为个别基本权利存在形式的"人格尊严"。这三种不同的形态呈现出由抽象到具体、由类到个体、由理论到规范的递进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构建宪法意义上的"人的尊严",要求我们从宪法的人权本源理念上确立人权源于人自身所固有的尊严的观点,在宪法权利规范上要不断完善人格尊严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也谈无"是"即无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左立 《学术研究》2007,1(11):23-29
如何看待"是"对逻辑的影响,这不仅是一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逻辑哲学问题。本文考察了"是"字在传统词项逻辑理论中的作用,分析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阐明了古汉语中没有"是"对于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西方传统词项逻辑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何称得起体系的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当然也有它的逻辑起点.一般说来,特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同时符合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它是历史起点在理论上的本质反映.就是说,逻辑起点要与历史起点一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第二,它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核心生长点.就是说,由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整个理论的大部甚至全部内容,就像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一样.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是陈秉公教授"主体人类学"原创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从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二元论"观点辨析出发,解读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在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方面分析"结构与选择"的多种存在方式,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阐释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所具有的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二重性等多种特性,对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人的生命本体"等主体人类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来看,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它与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转轨体制"是分不开的.由于转轨体制一方面赋予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寻租关系网络使这种资源优势为其秘书所分享.因此依托寻租市场,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便成了秘书腐败的内在逻辑和机制.面对这些现象该如何去杜绝,为此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9.
"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这种认识价值表现在金岳霖对"思维三律"的研究中.同时,"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对金岳霖逻辑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他的逻辑观能适用所有的承认强化的排中律和强化的矛盾律的系统.由此,在和其他的逻辑真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建立和完善"教育实践基地"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从理论研究视角看,这是关于高师院校改革理论研究的必然逻辑.从现实来看,这是由教育实践基地所扮演角色的性质、职能等因素所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不等于教育实习学校,它天然地具备了"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优势,因而在弥补由"学院化"倾向所造成的缺陷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讲,它都应该是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的非均衡发展与国家自主性的巩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不仅将不会产生一个预期中的公民社会,反而会对国家的自主性产生严重威胁.从国家的立场,尤其是从中央政府的立场揭示这种非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逻辑和机制,分析其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所提出的新挑战,探讨国家在面对这种威胁和侵蚀时所采取的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使生命和历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称为"生命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研究主体的"生命在场",强调对象的"历史事实在场",强调以上两种在场基础上所达到的"个性化"研究的实现."个性化"研究将尽可能彰显个体对于生命、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自然的看法,并通过这些看法达到对历史与人生终极眷注的最终成全.文学的生成与接受诸要素构成文学史写作"生命化"的基本前提,"生命化"的文学史写作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文学历史原貌与文学历史的真理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技术出现以来,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万维网技术服务从最初提供简单的海量信息搜索,到提供展示自我、互动的仿真平台,再到提供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的三维虚拟世界,其间,万维网技术走过了一条"网"和"人"不断接近、不断融合、不断合而为一的道路,或可以简称为"网人合一"之路。综观万维网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网人合一"是其最高追求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为理解这一问题,有必要先对Web1.0、Web2.0和Web3.0分别作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设定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其哲学不可知论的一个明证.由此经常受到批判和否定.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设定所蕴含着的积极意义,尤其他对我们了解和警惕自身所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正是尝试通过探讨康德"物自体"概念的缘起、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对后来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等,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郭毅 《学术界》2007,29(4):276-280
"科斯革命"力求将新古典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制度因素成为新古典边际替代方法的研究对象本身,这种调和制度变量与以"技术选择"为核心的传统经济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论努力潜含着逻辑悖论.现代经济学中新增长理论的技术内生化,新制度主义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均可被认为是从不同侧面或运用不同方法,对"科斯革命"中技术与制度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展示方东美与宗白华的思想关联,力图揭示他们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所共同面临的理论困境。本文认为,方东美和宗白华在为中西文化比较建立范式的同时,将跨文化语境中的相对与绝对的矛盾展现出来,理解这一矛盾,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探测“中国生命美学”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学并不是"网络技术+文学作品",传统纸面作家认为它就是"将文学搬上网络",仅是文学传播介质不同,这些观点都没有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实质,随着I T业的发展,VR技术的成熟,网络文学在生产、流通、阅读和接受方面几乎完全是异质性的.  相似文献   

19.
王志林 《江汉论坛》2003,19(8):87-89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理论的逻辑延伸和逻辑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思格斯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结构或体系建构学说及其"逻辑方法"或"辩证方法".是马克思的第四个重大理论贡献和伟大"发现",也是我们着力挖掘的宝贵的理论遗产.理论张力在于:它是构建中国转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国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学说的研究有若干新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体系构建学说而崇尚库恩和拉卡托斯"范式"论的倾向.这种"范式"热蔓延到国内学术界,其具体表现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方法多元化,亦即体系多元化、方法多元化与指导思想多元化并存.目前尤应关注前一种倾向掩盖下的后一种倾向.本文在比较这两种经济学体系建构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从属型"互补论",即范式理论应该从属于并纳入马克思逻辑体系构建学说的框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学说为指导构建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