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邦铭 《河北学刊》2012,32(2):172-176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含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论、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论、城乡融合实现的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乡关系如何发展、城乡关系为何发展、如何推动城乡关系深入发展等重要问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当前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存在着分歧与一致。通过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经验与理论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曲折发展内在规律,并对我国城乡发展选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道路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160年前,马克思就关注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探索渗透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城乡对立及城乡融合都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也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亡。十六大以来,我国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马克思城市思想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建立 《理论界》2012,(8):9-1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分析资本主义城乡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长期性、尖锐性和不可克服性。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漫长过程和社会所遭受的巨大痛苦,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在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城乡融合"思想,阐释了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和途径。这一思想对深入认识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列宁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特别是城乡对立问题.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产生城乡对立问题,同时它又能够为消除城乡对立创造条件,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又决定资本主义的俄国不能消除城乡对立.列宁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悦 《理论界》2010,(7):28-29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与三本著作有密切的关系,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在理论界一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但从整体上来讲,三本著作标志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贯穿于三本著作的异化理论由于其不成熟性,与马克思确定的唯物史观有很多的不一致之处,但异化理论作为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这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多对于唯物史观形成有阶段意义的成果。分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认识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欲从哲学史及文本角度对异化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从城乡公共物品配置看,我国很长时间以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远远不如城市,这就带来城乡关系的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将资源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的分配与流通,从而达到社会的整体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创立了全面、系统的城乡关系理论,是指导研究和处理我国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问题的科学理论。城乡公共物品均衡配置就是要在城乡分立的供给模式中寻求城乡供给模式的融合,通过城乡供给模式的融合推动城乡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协调进步。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规范维度,而且关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英美学界对该问题形成了“悲观论”、“乐观论”“折中论”三种典型观点,它们共同的理论缺陷是,把自由与必然看成外在对立关系,而不是辩证统一关系;遮蔽了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思想的质性提升以及对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的和谐统一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在这一新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并且各有长处。马克思通过处理和改造德国哲学的巨大遗产从理论批判的角度不断冲破旧哲学的桎梏,其长处在于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而恩格斯则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通过现实调研的方式一步步走向唯物史观,其长处在于研究社会现实中的内在对立和矛盾。这两条路径各有千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研究优势的不断整合和强强相加,才形成了关于新世界观的精湛论述。深入挖掘唯物史观形成的两条路径的独特内涵,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对于驳斥各种形式“马恩对立论”的错误论调,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大致形成了“一致论”、“对立论”以及“差异论”等几种观点。不同的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吉登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马恩的关系做了“一致论”的论述。吉登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一般差异、友谊关系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学术关系,对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道路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考察了城市和乡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在城乡关系的运动过程中,经历着“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四个阶段,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城市的起源、性质和职能,指出了城乡之问的相互作用和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中心,在现代,它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集中的地方,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主要场所。他们领导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主要是以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中城市为基础来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科学地考察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科学结论。他认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一体系的逻辑结构至少含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逻辑层次:一是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史观;二是基本原理即城乡关系互动关联论、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论、城乡关系演进动力论、城乡关系融合实现论;三是重要范畴即基于分工的城乡浑然一体与城乡分离的关系、基于所有制的城乡对立与城乡融合的关系、基于时代特征的城市乡村化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其结构特征至少于有如下三个,即人民主体性、历史洞识性、社会整体性。这一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启示主要有: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人民中心”,走城乡共同富裕之路;发挥制度优势,走城乡权利平等之路;深化改革举措,走城乡土地同权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同富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马克思城乡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思想是我国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来源。中国城乡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共同富裕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为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和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要坚持"目标—动力—机制"一体两翼的发展逻辑,即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完善机制;二要走"核心力量领导—满足需求—创造供给—共享机会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上,马恩二人差异互补、分工合作。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通过事实和实证分析得出和马克思相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共产党宣言》中的城乡关系理论在马恩共同关注下互补阐发,趋于完善。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城乡对立是时代内部在社会分工固化之后存在冲突的矛盾统一体。恩格斯的独立贡献还在于坚持唯物论、实践论,以系统和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燕群  吴倬 《北方论丛》2010,(1):110-113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没有价值以及价值问题的专门论述,但其文本中却内在地蕴涵着丰富的价值思想.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价值及其特性的论述与探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蕴的价值思想.这一价值思想为我们变革社会现实、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旨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明珍 《学术界》2001,(3):209-213
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经历了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 ,向科学无神论思想转变再到科学无神论思想形成过程。认真研究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掌握马克思科学宗教观以及科学无神论思想 ,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分清是非 ,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宗教观  卡尔·马克思生于 1818年德国莱茵省的特里尔。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受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是一位思想开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士 ,后来放弃犹太教而改路德新教 ,并给儿…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马克思在重点针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并且通过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剖析,特别注意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多维度现代价值,特别在其对于科学处置社会与国家关系、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卢卡奇与阿尔都塞“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传承与理论源渊、以及二人直接的思想、理论碰撞入手 ,深入剖析了二者思想的异同 ,指出二人尽管都从马克思出发 ,试图超越马克思 ,但最终却走向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极端 ,其思想成果都远未达到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社会发展的动因、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机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等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