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点和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真正确立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系统提出的"实践"观;而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的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物质生产".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列宁、邓小平和马克思本人的论述来看,马克思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通过两次批判,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神秘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为辩证唯物主义。在改造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必然产生混乱。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5.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批判和客观的理性活动,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实践唯物主义过渡。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再次对唯物主义实践观进行了探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考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阐发,伴随着理论研究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逐步走向了清晰与明朗。"实践"范畴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它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全面性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止于社会历史领域或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面.解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不应遗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相反还应将它视作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的重要结点,以及理解人与世界的全面与总体性关系的逻辑起点.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与历史性的自然观.实践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等概念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运思中,是圆融与互通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马克思没有刻意地制定一种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但他却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改变了哲学理解对象或现实的形式,而且相应地变革着哲学所关注、批判、反思的对象或现实本身。实现这种变革的基础在于其实践观点的确立或现实的实践基础的建立。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哲学是其"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它在实践中实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在批判中完成着对现实世界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不仅体现在其对现实世界的变革和革命之中,而且体现在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时代诊断”的差异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发展出一套技术批判理论 ,但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视野本身已经包含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可能性。这种可能的技术批判不同于以往技术批判家对马克思的理解。哈贝马斯和阿伦特等人由于未能真正立足于生活世界来理解技术 ,所以造成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之间的虚假对立。而事实上 ,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存在视野才能为理解技术的本质提供可能。海德格尔未意识到马克思对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 ,所以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现代技术本质相同。但事实是 ,唯有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才能提供一种对技术本质的现实理解 ,并为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并在揭露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进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有机构成性等多重哲学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这一论断对认识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和具体的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1.
以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比较多地关注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把马克思的思想变革阐释为一种"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解方式严重遮蔽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道德内涵.我们认为,只有从伦理和正义视角,才能把握马克思批判现实社会、构想未来社会形态的真实思想旨趣.也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包含有丰富的"政治"意蕴.本文通过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呈现其"实践哲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2.
刘怀玉 《河北学刊》2006,26(6):8-14
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是马克思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批判文本,通过对该文本"跟读"式解析可知:马克思的<提纲>首要与核心的观点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感觉哲学何以不懂得实践的、革命的、根本的意义;(1)费尔巴哈的哲学只知道实践的宗教形式却无视实践的社会本质;(2)费尔巴哈之所以不理解实践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原因在于其哲学观、人学观始终无法超越近代市民社会的生活直观水平,因而无法提升到变革近代世界的历史辩证法的高度;(3)新唯物主义的基础不可能是感性的自然或个人,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哲学和政治的双重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观念应当从现实的差别中产生”的原则,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解决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超越了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初步发现市民社会异质于国家的经济规定性和用国家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无力,因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结束后转向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最终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 ,首先通过否定青年黑格尔派 ,揭露其仍然是思辨哲学的实质 ,确立了批判的任务 ;接着又肯定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 ,架起了批判的桥梁 ;而正是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建设性批判 ,实现了从黑格尔的实践唯心主义向作为新哲学观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过渡 ,并为后来建立完备的实践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843—1846年是马克思比较集中地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初步形成和初成体系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马克思有关的本质的一系列提法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谛,不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提法1844年2月刊登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常被人们看作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标志。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生态学》中,福斯特不仅揭示了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实践关系的科学阐述,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的、历史的生态实践互动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生态思想;而且赋予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意义,即不仅包含着他的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包含着他的生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整个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渗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解。  相似文献   

18.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9.
谢军 《天府新论》2004,(1):11-14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主义给了我们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并进而在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哲学。我国当前价值哲学的研究现状要求我们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综合解读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等著作的同时,对马克思1843年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一种全新的描述人为:费尔巴哈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只是在自然领域才是唯物主义的;实际上,马克思只是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主宾倒置批判方法从自然领域移植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并自觉遵循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自己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才在《法哲学批判》的第二部分里自主地得出了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