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0年前美国文学大众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普遍赞扬的事实及诗人文学界朋友对她诗歌的积极评论,说明1890年前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是正面褒扬的,同时,作为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即已风靡一时,而非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2.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3.
对于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世人了解最多的是其诗歌形式的怪诞奇丽及其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并举的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狄金森的诗作中自然诗歌就达500余首,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其自然诗歌,可以揭示出其自然诗歌的生态美学价值。狄金森诗作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自然的复魅"、审美性。她的自然诗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世界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位像狄金森这样在生前默默无闻而死后又让世界突然震撼的诗人。本文对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她诗歌的主题意蕴并揭示诗人的成长经历对她诗歌的主题意蕴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语义含糊性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个人事业方面的基础,继而探讨了由此而迫使她去寻求如何在诗中隐藏、掩饰她的感情和思想,如何把它们包含在她的词汇和句法之中.因此语言成了狄金森思想感情的密码、符号和面具.诗歌语义的含糊性实际上是狄金森一种自觉的策略.正是这种含糊性,读者才得以在广袤的想象空间驰骋.  相似文献   

6.
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及其创作手法,可以发现她诗歌中的意象既有荒诞性、暗示性,也有解体和情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 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新颖独特的意象和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著称。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她的诗歌跌宕起伏 ,变换无穷 ,而一些诗歌也因此晦涩难懂。本文试从实现狄金森这一独特诗风的语言手段 (语言变异 )出发 ,解读这位神秘女诗人。L eech( 196 9)指出诗歌语言有 8种变异 ,本文将围绕狄金森诗歌最突出的两种语言变异 (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 )展开 ,希望能为读者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定义为从源域(经验域)向目标域(抽象域)的系统映射。在认知理论指导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MyLifehadstood—aLoadedGun中的多元隐喻,分析其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关联,有助于探究诗人诗性隐喻映射的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其诗歌连贯性的隐喻性阐释及体会独特的诗性隐喻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和艾米莉·狄金森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对美与真的追求和理解却颇为相似。在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狄金森的《我为美而亡》及其他代表诗歌中,两人始终坚持独立创作,都显示出消弭身份的创作理念,济慈提出自我否定力,狄金森则表达无人与缺席;两人都对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二元对立加以解构和调和,济慈描述易逝的永远,狄金森则关注永生的死亡。以此独特而相通的观念,济慈和狄金森为身份与永恒这两大谜题作出了解答。  相似文献   

10.
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云梦学刊》2000,21(2):92-9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极具个牲特征,超前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确立了她作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的崇高地位。她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技巧与20世纪初开现代诗歌先河的英美意象派理论和文学鉴赏大师T.S.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有惊人相似的吻合。本文拟从狄金森意象这一角度,介绍意象派和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以论述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营造了主体性思维景观和个体化审美空间。主体性思维融感性与“慧性”于一体,打造感知和体察世界的“融合性思维图景”;审美空间是个体情感和情趣塑造的性灵世界。在其诗歌中,物是物自体而非康德所谓的现象;人是自由的人,在“存在”中不断获得和扩展“智慧”。诗人背离语法惯例,进行语言实验,将处于诗句任意位置的普通事物大写。狄金森以此反抗既定语言秩序,批判等级制理性传统。通过塑造“性灵人格”,诗人探索人类本性和本心,抗击理性人格对存在本性的遮蔽。  相似文献   

12.
孙加 《南方论刊》2007,(5):95-96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诗作,探讨了诗人对待死亡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勃朗特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位神秘诗人和小说家,诸多的评论家困惑于艾米莉在诗歌和小说中复杂的思想哲学观,研究和评论文章聚焦于此主题。从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入手,更能够清晰地梳理和解析艾米莉的思想观。艾米莉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神秘主义泛神论者,深受福音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宗教教义的影响。福音主义启示了艾米莉和上帝的无中介(不需要传统牧师和教堂)直接交流;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使得艾米莉领悟到:自然即为上帝,抚慰人类的心灵。艾米莉在诗歌中表现的主题:人类永恒和个人宗教体验,印证了艾米莉作为神秘主义泛神论者的个人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4.
复义是狄金森诗歌中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主要包括词汇、修饰性短语和整首诗等。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复义使狄金森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产生了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狄金森诗歌中的复义是构成狄金森之谜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她诗歌的多重性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这部奇书的作者留给世人的约200首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研究更是鲜见.本文查考、梳理了现存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编辑和研究材料,试图让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探究<呼啸山庄>提供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女神统治的领域中,虽然既有歌颂幸福快乐之诗,也有咏叹悲哀惆怅之诗,然而,经过时间洪流无情淘汰后而流传至今的“真金”般的诗则多为后一种。虽说女诗人们也不乏轻松欢快之作,但她们创作的一般趋势却是在于抒发无尽的痛苦和描绘“寸断”的愁肠。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和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相似文献   

17.
曾轶峰 《理论界》2014,(9):115-1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从未从事过任何一种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身处美国19世纪下半叶教育改革和女性运动时代大潮的狄金森,拥有成为职业女性的现实可能性,可她却选择隐居写作,拒绝进入文学市场。究其原因是她生存的家庭环境和她本人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她对诗人身份的神圣定义,使她无法进入19世纪的美国文学市场,成为一位专职作家。然而"在家"写作的狄金森终究为美国诗坛制造了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18.
杜明甫 《学术探索》2013,(3):108-111
狄金森诗歌的想象艺术极具个性,富有“惊奇”特质,其想象艺术绚丽多彩。狄金森诗歌想象艺术包含了真与美的丰厚蕴涵。她的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并以此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狄金森的诗歌,探索其诗歌在形式、格律音韵以及语法语义上等各方面对传统的叛逆及其相应的陌生化效果,总结她的诗歌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勃朗特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这部奇书的作者留给世人的约200首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研究更是鲜见。本文查考、梳理了现存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编辑和研究材料,试图让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探究《呼啸山庄》提供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