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乡愿到豪杰到狂者再到出世间大豪杰,王龙溪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展开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学说。在不断地否定和超越中,王龙溪显现出一种反讽姿态。王龙溪的境界学说既启迪了个体自身的道德成长,又让个体警醒到其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问题。借助西方伦理学的反讽概念,通过比较王龙溪与克尔凯郭尔等人反讽的异同,我们会更加深入地把握王龙溪人生境界学说的运思、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祝薇 《学术探索》2004,1(5):11-15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在理论上融汇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尝试。此书的核心概念"人心"是梁漱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对"意欲"、"直觉"等早期概念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用"主观能动性"来解释"人心",并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来呈现"人心"的发展史,从而为"人心"的发展找到了现实的根基,这也使梁漱溟晚年的文化观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概念研究已演变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常被冠之以"概念理论"。它既小又大,成了一个集心灵哲学问题、本体论问题、语义学问题、逻辑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心理学问题等于一体的,新的理论荟萃并层出不穷的,极为活跃的分支领域。在概念形成问题上,传统观点受到尖锐挑战,出现了原型论、典型论、定型论、概念信息论、代型论等多种理论形态。它们大大丰富和推进了人类对概念本质和形成过程的认识。然而,概念的样式多种多样,形成概念的方式尽管不只传统所说的从个别中抽象一般这一种方式,但也不只原型论等所说的那些方式。概念形成的方式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概念研究中需坚持唯物辩证法,及时跟进最新研究,对概念的认识才可能有所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自称"小市民"的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细致刻画真实物质生活的同时直抵人心深处,在繁杂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探寻着普通大众的生存意识。池莉钟情人间烟火,青睐世间冷暖,因为有它们,才有了我们多彩的凡俗人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在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影响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此次启蒙的辩证法以启蒙悖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革除了对中华文明传统全盘肯定的旧迷信,却在一定程度上又制造出对西方文明盲目崇拜的新迷信。此次启蒙固然有其不容低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华文明传统的延展以及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21年梁漱溟在其新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公开表明了自己不同于"西化派"的文化观和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提出"直觉"和"理性"两概念,对传统儒学的良知本心思想作了现代诠释,把儒家所言心、知(或智),理解为一种"情意之知",或以"情意"活动为主体的体证和自觉作用.梁漱溟后期讲"理性",特别强调儒学的心、知论与西方哲学基于知、情对峙立场的理性和本能概念之区别.梁氏的新诠,既赋予了儒家良知本心概念以新的、现代的理论形式,同时亦对它的独特的理论内涵作了清晰的界定.它对我们从现代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哲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仍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黄敬愚 《天府新论》2001,9(2):87-91
养生论事实上是嵇康于魏晋动荡之际,为消除社会文明及个体生命的双重异化,改造、重建社会理性而作.嵇康以养生为依托,意在构建儒道揉合的至人境界,实现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从而也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分析嵇康当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入手,通过对其宇宙观、社会政治观、文化观及心灵境界之层层探讨,提示养生论之真旨.  相似文献   

9.
胡静 《南方论刊》2012,(6):91-92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诗篇,屈原借祭神来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见解和需要,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三大人生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挖掘笛卡尔的三个原初概念——灵魂与身体的紧密统一体、思维、广延——来重新更好地理解笛卡尔的整个哲学思想:他的第一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实际上应该对应于灵魂与身体的紧密统一体这个原初概念;他的形而上学是围绕思维这个原初概念展开的;他的物理学完全依赖于广延这个原初概念;他的认识论则更是以他的原初概念思想为基础的,原初概念应该是认识的先天形式,这就凸显了笛卡尔认识论的一种批判性维度;他的伦理学中人的概念也直接对应于他的灵魂与身体的紧密统一体这个原初概念。我们不能过于强调笛卡尔的二元区分的思想,而忘记了他另一个同样原初的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概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从五十年代起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尤其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我认为,要使讨论不断地将我们导向真理,应该首先将概念搞清楚,以使讨论的各方具有一个确定的前提。而翻阅一下有关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文章,却很少提及同一性概念本身的问题,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一概念早已有了权威的定义。其实,只要我们对矛盾的过程和结构,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同一性概念的内容绝不是单一的,它在不同的条件下和运用中,在人类认识矛盾的不同阶段中,以及在矛盾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示着不同的含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当然,这种不同不是形而上学的割裂,而是紧密联系的环节。从这些环节的联系中,我们便得到同一性在矛盾结构及矛盾运动中的立体位置,并由此看到,我们如果撇开了矛盾的过程,只是单纯地抓住其中一个点或一部分内容来给同一性下定义,会有多么片面。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方位词看汉民族方位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东岳论丛》2006,27(6):158-160
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一套方位词系统,但这个系统还不完善,比如实体概念和方位概念还没有完全分离。随着语言的发展及人类思维的日益缜密,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表达也不断发生变化,先秦典籍中空间词词义的发展变化显示了先民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由含混到精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阿伦特的“政治”概念重新审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政治性,对于长期流行我国文艺学界的文学——政治关系观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把文学的政治性和文学的自主性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势虽然广泛流行,但却建立在对于“政治”、对文学和政治之关系的狭义理解上,它把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中国极“左”时期——中的“政治”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政治”,并进而把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中的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普遍化为文艺和政治的常态关系。而实际上极“左”时期的所谓“政治”指特定的党派政治乃至政策,所谓文艺学的“政治性”实际上是指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必须为主流意识形态政策服务,其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所实施的控制。显然,这种特定时空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理论和政治的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据此而得出的文学理论自主性和其政治性不能共存的观察同样不具普遍有效性。如果我们像阿伦特那样把政治理解为在公共领域展开的自由平等的言行,那么,一种坚持公共关怀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必然具有政治性,笼统地否定文学的政治性,或者人为鼓励文学理论研究的非政治化,存在着使文艺学知识非公共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 ,是近代西方的形而上学建制造成的。只有把人与自然理解为生成的存在 ,才能超越近代西方哲学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提供一个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出发 ,把人与自然理解为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 ,从而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康德的普世主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把它简单等同于普遍主义,或者将它理解为把人类包括在内的世界万物的大统一的思想.但是,康德普世主义概念的严格含义是:一种关怀人类整体福利的博爱主义.这种普世主义与世界公民概念有着内在关联,也可以直接称为世界公民主义.康德的世界公民概念本身即具有典型的普世意义.他还阐发了一种在世界公民意图的普遍的世界历史理念,并认为哲学也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将文化视为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则是事的无尽相续,是活动与过程,而不是实体.生活被视为意欲推动的向上奋进,生活意义不能从目的 论进路加以建构,而在于当下的创造,即对现成性的突破.这意味着从已成之我与昨日世界走向未成之我与新的可能世界,是"生"机、"活"力显现的过程;至于将宇宙人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寻找其目的 以确立意义的做法恰恰规避了当下的创造,反而滋生生活的意义之惑."生活"作为一种向上的创造,其动力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期被系于意欲,但1950年代以后则被系于理性.理性不同于注重分别的理智,而是在生命要素(如知-情-意、理智-情感等)的平衡力与统一力.理性才是生命之所以具有活力、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文化宇宙的根本.在以"上帝之死"为背景的虚无时代,如何建构生活意义已成为现代人最大的"生存之惑",而梁漱溟的哲学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关于财产权的争论贯穿了整个现代思想史,直至今日仍然是西方学界的热点。蒲鲁东对现代财产权合法性的三个最重要基础(先占权、劳动权和收益权)进行激烈批判,极大冲击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现代信条。马克思高度评价蒲鲁东这项工作,认为其具有划时代作用;同时指出蒲鲁东所代表的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立场,坚决予以抵制,而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来替代资产阶级财产关系。从当代视野比较马克思与蒲鲁东在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上的根本差异,对于深刻理解财产权问题的本质,并推进学界当前关于财富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沛同志,最近完成了《辩证逻辑概念论》一书的写作.作者从中选了若干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单独成篇,交由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现当代心灵哲学对心身问题的三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重点考察了哲学行为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取消主义、信息实在论以及超自然主义、意向解释战略等基本观点、主要论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西文化问题与梁漱溟的文化观曹跃明中国现代思想家李石岑曾说,梁漱演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一年,销售十余万册,有近百篇论文和几十个小册子同他辩论,大打笔墨官司。翻成了十二国文字,把东西两半球的学者闹个无宁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此书受到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