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秦可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秦可卿这位女性。秦可卿是曹雪芹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兼有薛宝钗、林黛玉的优点,而没有她们的缺点。薛宝钗、林黛玉是秦可卿幻化出来的人物。正因为这样,整个《红楼梦》的始终,秦可卿早已预示,她的言行导演了一出悲剧。《红楼梦》的意义,也只有从秦可卿的形象中获得真正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3.
许复召 《老友》2014,(7):15-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配音工作,那段经历至今印象深刻。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经过几年磨炼完成拍摄工作后,开始后期制作,挑选配音演员,为剧中的人物配音。该剧配音导演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名导演吴珊担任,她导过很多译制片。我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那时即将离休,团里没有安排我什么工作。在朋友推荐下,我来到这个组试录,吴导演叫我试录邢夫人一角。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因在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成功饰演贾宝玉这一重要角色,欧阳奋强红透大江南北,他塑造的宝玉被人们奉为不可超越的永恒的经典。然而,就在《红楼梦》引起全国轰动之时,在一片盛赞中,年仅24岁的欧阳奋强却没有顺势成为大红大紫的天王巨星,而是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般看尽繁华,毅然选择了淡出荧屏,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5.
评王熙凤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反面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处于没落时期的封建阶级反动腐朽的罪恶品质。作品的进步思想倾向正表现在它对这个人物的无情揭露和有力鞭挞上。从第五回对凤姐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和《恨无常》《聪明累》两支曲子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作家要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一方面描写她得势时的凶恶相,另一方面要描写她败落过程中的可悲可耻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李莉 《山西老年》2010,(8):36-36
《红楼梦》这部书中有许多太太、小姐、丫环,但是通篇中却没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红楼梦》诞生时,"她"字还没问世呢。《红楼梦》于1791  相似文献   

7.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红楼梦》旨在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其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分析秦可卿,分析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50集鸿篇巨制的新版《红楼梦》在导演李少红的执掌下,经历整整3年的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陆续与观众见面了。青岛、宁波、上海等地区的播出成绩均刷新了当地首日开播电视剧的最好收视纪录。 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引起诸多争论,尤以“林黛玉”为甚。有观众赞扬蒋梦婕气质清纯、脱俗,适合当今的审美情趣;也有观众质疑她脸太圆,不适合演黛玉;还有观众批评她吐口水粗俗,念台词断断续续等。对于蒋梦婕来说,饰演林黛玉是她青春最重要的事情,她的一生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9.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作者曹雪芹同情、怜悯的对象,尽管曹对她罪恶的一面多有揭示,却始终不忘她女性的苦衷,在堪爱、堪怜、堪恨的复杂感情中,刻画了这个女强人的悲剧。小说以此提醒我们:女强人尚且如此,其他人能幸免吗?王熙凤的悲剧因此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1.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12.
沈雁英 《今日南国》2014,(11):57-57
一部《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男女老少,形形色色,其中年龄最长者之一是贾母.她活了83岁,在那个年代是位高寿老人.贾母能够如此长寿,其秘诀在于她豁达乐观. 贾母的娘家是史侯,即“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她又嫁到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家.用她的话说,在贾府,60多年,该看的也看了,该吃的也吃了,对钱及权势看得很淡.整部《红楼梦》,从不见老祖宗贾母大权独揽.府内上下大小事一概让凤姐去打理,自己落个无事一身轻,乐得潇洒!  相似文献   

13.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5.
莫学衍太太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的,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里,恐怕就都知道了,衍太太塞给小孩子的是一本坏书,一本黄色淫秽书画。衍太太自己读黄嗜黄,还要让未成年的孩子也来看。这在她也许是玩“黑色幽默”或恶作剧的吧。然而为了自己灰色的一笑,竟不惜让天真的儿童受毒害,这女人实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首先是要尊重曹雪芹和《红楼梦》,尊重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修改。脂批扰乱了人们对可卿的正确解读,研究秦可卿必须绕过脂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非正常死亡。不能说作者写的秦可卿是个败笔,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也论赵姨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应忽略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入手 ,阐述了赵姨娘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及其对塑造其他人物所起的作用 ,从而指出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 ,她的“每每生事” ,乃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反抗 ,她是《红楼梦》妾妇中一个多少有点反抗性格的女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