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里笑话有八九则之多。第五十四回,元宵宴上,贾母讲一个,王熙凤讲了一个半;第七十五回,贾政、贾赦各讲一个,接着尤氏讲半个;前面第十九回,宝玉对黛玉讲了一个;后面第一一七回,邢大舅讲了一个。这几则笑话中,最引人注意的恐怕是贾政那一则。怕老婆,舔老婆的脚丫子,还不敢恶心,这是什么话?一个老是那末一本正经、奉《四书》《五经》为圭臬的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居然讲出了这样一种俗不可耐的笑话,这就是说,贾政不是彻头彻尾的“正”,他对这一类事情也感兴趣,他思想中也有另外一个侧面。而这一面,以前是被严严实  相似文献   

2.
贾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子贾代善之妻,金陵世家史侯之女,《红楼梦》中宁、荣两府上下几百口的老太太、老祖宗。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她是“宗法家庭的宝塔顶”,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言而喻,但她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性,允许某些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绝不是所谓的“封建卫道士”。一宝玉不愿读经书、作八股,得到了贾母的同情和庇护。第二十五回,宝玉中了邪,生命垂危,赵姨娘得意乱说。贾母痛斥赵姨娘说:“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素日都不是你们挑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吓破了……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①…  相似文献   

3.
马瑞芳 《文史哲》2005,(4):54-60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丧的写作参照是《金瓶梅》中李瓶儿出丧。表现在相似的临终嘱托、棺木越规、僭越规矩等。而《聊斋志异》中金和尚出丧是前二者的过渡环节,即变繁琐为简练,变自然撷拾为理性归纳的中间环节。金和尚和秦可卿的相似之处是:都出身微贱;都生活在不合礼法的氛围中;二者都有异姓儿;作者对他们的丧事描写都采用了春秋笔法。曹雪芹笔下跟秦可卿出丧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是贾母之丧。秦可卿是辈分最低的重孙媳,贾母是辈分最高的老祖宗,身份形成强烈对比;秦可卿之丧在贾府极盛时,奢华无限,贾母之丧在贾府败落时,寒酸异常,丧事规格形成尖锐对比。从现存脂评找不到曹雪芹写过贾母之丧的痕迹,但没写过不等于没打算写。根据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测,曹雪芹笔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贾母去世时,贾府大厦已倾,贾母不仅不可能有风光大丧,甚至棺木都成了问题。这时,刘姥姥登场,出钱葬贾母并用二进大观园时的贾母赠衣为其装殓。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这样的描写预埋了伏线:刘姥姥跟贾母有着非同寻常的“天上缘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打秋风者,二进荣国府因跟贾母投缘,变成贾母的贵客和“老亲戚”;贾母和刘姥姥的依依惜别,很像是贾府败落时刘姥姥葬贾母的伏笔。当年贾母惜老怜贫,刘姥姥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帮助贾母本人和她的家族。贾母能入土为安,跟秦可卿当年提醒凤姐安排祖茔有关。这样一来,贾母之死和秦可卿之丧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合情合理的对比,就小说构思艺术而言,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的画廊里,有一个不大惹人注意的重要人物——秦可卿。她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末,是十二个“薄命”的贵族青年女子之一。在小说中,由于秦可卿出场不多、说话很少、青春早亡,似乎没有“十二钗”正册  相似文献   

5.
<正> 贾府的兴衰是《红楼梦》主要线索之一,而府中贵妇人的群像便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贾府“女主内”掌管家政大权之势尤甚,形成了以贾母为最高权力象征的家族系统,贾母之下有儿媳邢夫人、王夫人,孙媳凤姐、李纨,侄孙媳尤氏,重孙媳秦可卿,还有客居的薛姨妈.女眷们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这些夫人各有其性格情致,各有其意味风韵,但又是一个独特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九十九回以后,是宝玉叛逆形象的“尾”部。这个“尾”部中,有关宝玉的重要情节是他的中举和出家。出家是宝玉的民主要求同封建关系的矛盾走向解决的唯一途径;中举则是他走向出家前的合理的曲折过程。二宝成婚后,贾府大故迭起:王子腾病亡,贾府被抄,贾赦被贬,贾母逝世;贾府经济上枯竭,家人闹事,强盗打劫;贾府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第15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有一段宝玉与妙玉的对话,宝玉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注“禅关——此指僧尼静修之所”。  相似文献   

8.
要续好《红楼梦》,演好《红楼梦》,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林黛玉之死怎样安排才合情理。既要符合曹氏原著精神,又要打动读者的心,确乎不易,目前争议较多的有三种情况。一是高氏续书的写法,让宝玉丢失了“通灵玉”,任由凤姐、贾母、王夫人等采用“调包计”摆布,在同一时间内,一边是“苦绛珠魂返离恨天”,一边是“薛宝钗出阁成大礼”,宝钗怀着胜利者的喜悦坐上盼望已久的宝二奶奶的宝座。这样写一悲一喜,对比鲜明,戏剧  相似文献   

9.
金麒麟的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索观宝玉的通灵宝玉,张道士托回盘子时,内有众道士表礼。在楼上看戏时,宝玉将贺礼一件件拿给贾母看,赤金点翠的麒麟于是出现。贾母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忙将那麒麟拿起来揣在怀里。又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众人都不大理论,唯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  相似文献   

10.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立体美》一文(见拙著《〈红楼梦〉艺术美》)里,我曾认为,贾母的性格包含了三个层次:以老祖母的慈爱为底色,又融合进了贵族气,并且染着“末世”的特点。但在该文中、我未能对贾母的性格展开论述,因而总难免有语焉不祥之憾。故再撰此文以增益之,拓展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多次提及“长安都”。如第五十六回,宝玉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长安都”在何方?雪芹借湘云之口说:“若打得急,逃到南京去,找那个宝玉去。”显然,这里的“长安都”系“假语”,实即南京。李白《金陵三首》其一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亦云“三山怀谢,水澹望长安”,其中“长安”显指“金陵”。黄之隽《登报恩寺塔绝顶》诗中写道“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三国吴赤乌年间,康居国高僧来建邺,定居于长干里,孙权特建报恩塔以颂其弘扬佛法,诗中“长安雁塔”正是借喻“金陵”报恩寺塔…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读了一些有关资料,觉得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三个方面值得介绍。 曹寅是个优秀的剧作家。《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曹雪芹借贾母之口,描绘了几出富有特色的传奇剧目,其中有《续琵琶》的《制拍》。它的作者是  相似文献   

15.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在《<绛洞花主>小引》一文中又说:贾宝玉看见了“很多死亡”和“不幸”,因而形成“大苦恼”。(《鲁迅全集》第八卷第一四五页)《红楼梦》写了八九百个人物,重要的不下四五十人,为什么弥漫贾府的悲凉之雾只有宝玉不但呼吸到了,而且领会了呢?为什么人人皆  相似文献   

16.
王希廉先生一八三二年在《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卷首《红楼梦总评》中说: “五回…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 他第一次提出一种假说,来说明《红楼梦》的大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纲目说”的滥觞。这种理论,把《红楼梦》分为“纲  相似文献   

17.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作曲家王立平的大型中乐作品《红楼梦组曲》的内容与小说《红楼梦》相比是一种非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从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出发,作者对音乐如何移植小说《红楼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质具象的“组曲”写法,即设想《红楼梦组曲》应主要表现以下内容: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大出殯、元妃省亲、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和宝玉出走。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中人非过来人“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这话是警幻仙姑对宝玉说的,也是对宝玉还未能欣赏“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状况的概括。宝玉梦游太虚境这回书,在全部大书里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金玉良姻”与“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同秦可卿之死、元春归省、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等故事情节的重要意义一样,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在《红楼梦》全书中也占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地位。它在全书情节结构上所具有的极大重要性、它在语言运用上所富有的鲜明特色、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