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周总理与广东金山中学》一文,有四处明显讹误。一、金山中学出版的校刊是《金中周刊》,不是《金中周报》。金中校刊是在著名“党外布尔什维克”李春涛,在金中任代理校长时创办的;第一卷第一号创刊于1921年11月15日,名曰:金中月刊《进化》,刊头由前任校长张竞生所题。后,该刊改名《金中周刊》,学监吴履泰先生题写刊头字。金中校刊在创刊初期及  相似文献   

2.
蓝星诗社成立于1954年,发起人为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开始在《公论报》上辟“蓝星”诗周刊,主编覃子豪;后又创办《蓝星》诗刊、《蓝星》诗页,相继由覃子豪、余光中、罗门等任主编;目前出版的《蓝星》季刊,为1984年创办,向明主编。总之自50年代至80年代,《蓝星》虽变动甚多,但一直以其稳健的民族抒情风格,在台湾诗坛发生重要的影响。余光中说:“我们要组织的,本质上便是一个不讲组织的诗社。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也  相似文献   

3.
杜重远创办的《新生》周刊,是30年代前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救亡运动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巨大社会影响的刊物。《新生》的诞生很不寻常。它是在邹韬奋主办的风靡一时的《生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后,由杜重远挺身而出,利用自已的实业家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创办的。它看起来是一个新办的刊物,但它的宗旨、风格和主要工作人员,同《生活》周刊没有多大差别。除了每期的文稿要送审检查外,内容尽可能保持《生活》周刊的本色。邹韬奋在他的最后遗著《患难余生记》中满怀感激之情地写道:“这好像我手上撑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  相似文献   

4.
杨樾小传     
《学术研究》2012,(3):1
杨樾,又名杨越,笔名方生、杨浩泉、于燕郊等,1918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反侵略》周刊发表短篇小说《太平洋之战》,抗战结束后,1945-1946年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国风》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二三年,北京出现了一个以胡适、徐志摩为首的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新月社。据徐志摩说:“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了新月社。”(《剧刊始业》)新月社成立之后的最初几年,在政治上和现代评论社比较接近,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两面性;在文学活动上主要是聚餐会上清谈。当时他们的成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在国内各报刊上发表作品。一九二五年,相继参加的有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刘梦苇、饶孟侃、于赓虞等,多数都是诗人,很自然的聚餐会上清谈的中心就是新诗。一九二五年十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编,这样新月社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一九二六年四月,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每周一期),有计划地从事新格律诗的倡导与创作活动。《诗刊》虽然只出版十一期就“放假”了,但由此他们却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月诗派。  相似文献   

6.
在写完《孤独者》的第四天,鲁迅又完成了他《彷徨》中的另一篇描写知识分子的杰作《伤逝》。同写《孤独者》一样,作者没有说明这篇作品是从何时写起的,只注有“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但据说这篇小说是作者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中国近代报刊之最》云:“我国最早的白话报,是一九一八年由进步知识分子在无锡创办的《无锡白话报》”。其实,在这之前,早就发行过几种白话报了。据蔡元培回忆,“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那时候最著名的白话报,在杭州是林獬、陈敬弟等所编,在芜湖是独秀与刘光汉等所编,在北京是杭辛斋、彭翼仲等所编,即余与五季同、汪允宗等所编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每日有白话文与文言论说各一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异论·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9.
(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除了疯狂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革命运动之外,还大量创办、出版国家主义的书报、刊物,宣扬国家主义谬论,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刊物方面,除其机关报《醒狮周报》之外,还有巴黎的《先声周报》,广州的《狮声》、《独一》旬刊,纽约的《侨声日报》,北京的《新国家》、《国魂》周刊,南京的《国光》旬刊,宁波的《爱国青年》,天津的《先导周报》,重庆的《救国青年》,开封的《光华旬刊》,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之后的第四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随陈迁到北京,1918年1月,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仁刊物,据《新青年》六卷一号和沈尹默的回忆,编辑委员会先后有: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刘半农、沈尹默。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围绕《新青年》杂志,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1920年2月,迫于北京政府的高压,《新青年》随陈独秀南迁到上海,除北京的故旧外,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等应邀为其撰稿。当年5月出版了迁沪后的第一期(8卷1  相似文献   

11.
鲁迅夫人许广平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五十年中,公开发表的散文、杂文以及回忆、研究鲁迅的文章有数百篇。解放前,她的文章大多署名“景宋”;解放后,大多直署“许广平”。但也有其它笔名。一九二五年四月三十日,许广平在致鲁迅信中说,她除用过“非心”“维心”的笔名外,还用过“归真”、“寒潭”、“君平”等名字。(《两地书·一八》)同年十月十二日,许广平在《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一篇表达对鲁迅爱情的散文——《同行者》,使用的  相似文献   

12.
十年代中,在北京积极追随鲁迅,创办革命文学团体莽原社、出版《莽原》周刊,后来又和鲁迅冲突,另办狂飙社、出版《狂飙》周刊的高长虹,是我省最早和鲁迅接触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今年,又是在周恩来同志逝世九周年的前夕,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编辑出版了一本《坚持团结抗战的号角——新华日报代论集》,作为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贡献于全国广大读者,并以此纪念当年领导《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新华日报》是我们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是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创办于武汉,在武汉陷落的当天即十月二十五日转移到重庆出版,一直继续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之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其存续的历史共有九年多时间。按其任务和作用来说,它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  相似文献   

14.
石评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发表了不少小说作品。自1924年2月26日在《绿波周报》上发表处女作《病》后,就陆续在《京报副刊·文学周刊》、《妇女周刊》、《蔷薇周刊》、《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只有梅花如此恨"》、《弃妇》、《偶然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报业大战风生水起 ,报纸扩版愈演愈烈。最初兴起周末版 ,增加娱乐性、趣味性文章 ,口味风格贴近大众生活。这两年国内许多综合报纸又兴起专刊、特刊、周刊。如《光明日报》的《电脑周刊》、《家庭周刊》 ,《中国青年报》的《法制军事》、《经济蓝讯》等。《北京青年报》的周刊多达二十多个 ,在国内报纸中首屈一指。《长沙晚报》在湖南报刊中率先推出一周七个周刊 ,从周一至周日分别为《广厦周刊》、《时代周刊》、《消费周刊》、《招聘广场》、《健康周刊》、《财富周刊》、《娱乐周刊》。这七个周刊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又以…  相似文献   

16.
《循环日报》之编辑与发行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各类新闻史著对有关《循环日报》编辑与发行情况的记述多有疏漏。经笔者考证,《循环日报》编辑人员主要由"主笔"(分"正主笔"和一般主笔)、"总司理"和"译员"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循环日报》自创刊日起,除在香港及附近地区出版日刊版的"日报"外,还一度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发行日报的周刊缩编本。《循环日报》发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香港及周边地区,同时中国内陆各主要通商口岸及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南北美洲等华人聚居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发售。创刊初期的《循环日报》发行量不超过800份。1879年后,发行量增加到1100份左右,最多时达到2500份。为了扩大发行,《循环日报》在创办初期还采取免费赠送、广告招徕、刊登广告优惠、面向社会积极征稿等诸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循环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晖 《晋阳学刊》2022,(5):136-139
《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的著名刊物,邹韬奋的大名与《生活》周刊是密不可分的。邹韬奋就报刊的编辑与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设了多个有特色的栏目,《生活》周刊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对邹韬奋《生活》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创新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报刊要有正确的思想和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内容、文章内容趣味性和“有价值”要有机统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经营管理要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以资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维新与革命 :晚清白话报之兴起中国现代报章、杂志刊载民间文学作品 ,源于北京大学日刊上的歌谣选 (1 91 8年 ) ,及稍后独立发行的《歌谣》周刊 (1 92 2年 )。其实 ,早在一八七六年 ,在上海创办的《民报》 ,其发刊词曰 :“此报专为民间所设 ,故字句俱如寻常讲话”① ,此报的创办 ,首开中国白话报之记录。及至晚清 ,各派政治势力出于宣传其政治主张争取民众或启蒙民众的需要 ,分别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着笑话、谚语、弹词戏曲及仿作歌谣等类作品。维新旗手梁启超主张用弹词、歌谣等通俗文艺形式编著《孔子立教歌》、《劝学歌》、《爱国歌》、…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开辟甘肃的工作,在甘、宁、青、新四省的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兰州,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彭加伦、伍修权先后任处长。党还派谢觉哉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代表前来兰州。一九三七年十月,又成立了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领导甘肃人民进行斗争。从此,兰州的政治气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批进步的抗日民众团体,如“西北青年抗战团”、“留外学生抗战团”、“妇女慰劳分会”、“伊斯兰学会”等相继成立。还出版了一些党领导下的进步刊物,如《西北青年》、《民众通讯》、《妇女旬刊》、《青年旬刊》以及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的通俗读物《老百姓》等,我党办的《新华日报》、《解放》也可以公开出售。其中丛德滋创办的。“民众通讯社”出版的《民众通讯》,时间较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正> 高等学校的学报是推动教学科研,促进学术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办学报。1917年,蔡元培执北大校政,整顿师资队伍,兴办科研机构,并且创办学术性刊物《北京大学月刊》,“以谋求学术之发展”。他亲自担任总编辑,带头为刊物撰稿。在蔡元培的提倡下,北京大学先后创办了《国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等四种学术刊物,促进了学校的学术研究风气。全国解放之初,王亚南教授治厦门大学,也是率先创办《厦门大学学报》,来推动学术研究。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学报仅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