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民间信仰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描述福建民间宫庙的数量和分布特点、神灵的数量和类型、信仰的人数和成分、主要的宗教活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福建民间信仰的宗族性、实用功利性、放任性与融合性、地域性、对外辐射性等五个主要特点,并对福建民间信仰的发展趋势做了六点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存在着一些误区,包括研究时空上的随意割裂、研究方法上的随机与片面、研究模式上的简单套用,最终导致研究结论上的雷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将现代历史地理学“尽全时空”的观念贯穿到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过程中,注重民间信仰在时间序列上的嬗变和空间上的分异,同时强调对地域社会神祗系统的整体研究,探寻这些神祗与地域社会的结合过程和空间分异,从而从民间信仰的角度重建地域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4.
5.
道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消灾辟邪的法术等渗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使民间叙事文学浸染上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蕴含着民众的心理指向,表达出民众欲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民间信仰研究受到了多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出版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反思,厘清民间信仰是否自成一个宗教体系的问题,探讨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对民间信仰研究产生的利弊,解决民间信仰研究中的地方与全国之间的空间张力,有利于推动民间信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这个具体而特殊的文化现象 ,通过观音身世、境界、地位、心境和神通等方面来考察中国道教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之间的对话。认为 ,这一对话不但促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形态的诞生 ,而且因其所体现的和平、开放、互补、渐进、多向等文化对话特征 ,也向整个人类展示出一个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对话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道书文献对“玉皇”来历进行了深入的考释,具体阐明了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及其社会历史原因,澄清了民间玉皇信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民间信仰的史料。唐代的民间信仰十分发达,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对象、广泛的信仰人群,地域性特征明显。如此发达的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是唐代开明文化政策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1.
汪毅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本文就闽台历史上的皮(纸)影戏艺术,麻疯病人的婚姻、受害、流离、收容、救济和治疗,"普通话"与"国语"之名的使用,民国档案里的记年、记月、记日之法,福建人士对兴办女学的积极反应,台湾历史文化名人许南英及其哲嗣许赞书、许赞元、许地山离台内渡后的若干事迹,一一提供参考的资讯和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刘大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0-85
在方兴未艾的闽台文化研究中,作为省城的福州与台湾的历史关联,至今仍论述不多。本文试图从福州人移民台湾、福州地区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福州与台湾的种种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指出福州历史上虽不曾有过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浪潮,但也有各种类型的人员———工匠、幕友、教职、商人、游宦等不断地进入台湾,在台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在台湾的福州移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6世纪初期前后,一位中亚穆斯林的来华旅行记中两处传说内容的分析考释,指出了它们的原型是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项橐故事和槃瓠传说,文中还揭示出该行记中对中国鬼神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明代社会中所流行的五通神信仰。这一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该行记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上述传说故事与民间信仰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力凤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3):67-73
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至今仍未通公路。在那里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汉族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高山大河的阻隔,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都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特有的民族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在深入调查时也惊奇地发现,即便是如此封闭的地区,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印记亦随处可见,尤其在民间文学现象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种渗透和融合在民族交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从民间故事、情歌的比较入手,探究民族间的文化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16.
汉晋以来的民间宗教与太平信仰决定了桃花源故事的民间性.<桃花源记并诗>的文体特征和作为志怪笔记实录、游心寓目的写作意识,透露了它的民间无意识本质.民间性桃源村社暗合了主张个人在同天地社会的自然和谐中获得生存自由的晋以前的传统文化,而同当时上层精英主张在世外寻求解脱的仙境说、净土说等新思潮格格不入.陶渊明诗文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它们以素朴的民间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核. 相似文献
17.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18.
19.
闽南碑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毅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36-42
本文从实物和出版物抄录部分闽南碑刻并略加考释,从而发明该部分碑刻在民间信仰、宗法制度、地方外事、社会问题、华侨历史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跃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对于民众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也显得日益紧迫.政府在对民间信仰加强管理中,应明确两种“逻辑”——日常生活逻辑与政治管理逻辑;转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与其打击,不如疏导;通过政府公祭向民众传递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发挥对民间信仰的导向作用;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发挥对某些民间信仰的保护作用;发掘某些民间信仰活动中文化娱乐的因素,使其成为民众表达社会情感的渠道之一;转变思维方式,将民间信仰视为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