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体双性”、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等修辞转换;从空间叙事看,人物图像通过从“个人”到“集体”、从“普通人”到“超人”等修辞编码,完成人物在场空间再度时间化的叙事转换;从主体精神看,图像创作主体自觉选择从“吸旧”到“纳新”、从“写意”到“写实”等建构路径,以唤醒人民群众国富民强的集体愿望。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的两类言语体裁是对话与独白的体裁。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对话的话语修辞模式,常常是指物意义、人物性格和艺术规范三者统一的模式,并在这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话语修辞的积极功能,形成发散性的意义裂变,让话语所负载的内容通过语义的所指和话语中句子的各种连接发散出来,形成可资多方解读的所指和丰富的内容。鲁迅小说所书写的人物独白,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情态各异,而且其话语修辞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3.
适应语境是修辞活动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老舍先生的人物语言描写入手,从语用学的角度。分地域情韵、时代特征、人物性格三方面论述其根据语境选用语言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英语反义词(an tonym)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因其独特的修辞功能,常常在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得以广泛运用。尤其当文学大师们在塑造人物、描绘情景、描写心理、陈述或反驳观点等的时候,更是擅长运用反义词进行逆说、对照、矛盾修饰等,从而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艺术魅力和雄辩的说服力。本文对比、借鉴语言学界的诸多研究,对反义词的界定标准、类型及修辞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如今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从艺术上看 ,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有正引、反引和泛引三种情形。这种引用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前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刻画人物 ,有利于揭示主题 ,有利于点染意境 ;后者则指读者因此而产生共鸣效应和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运用朴素简练的言语形式和人物命名寓意的手段表达了特定的修辞含义.此外还采用象征、双关、比喻、反复等修辞技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故事的深层主题.多种修辞策略的运用却使得简单故事的背后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容,使得该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能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本文从音韵修辞、语法修辞、词汇修辞等方面阐明了修辞在英文写作中的作用。修辞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意指人们对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背,通过对熟悉得麻木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唤起人们对习惯生活的重新认识和体验。这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人物个性的塑造、语言及修辞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兄弟”语义指向丰富,异父异母关系的限定,为夸张建构修辞主体的修辞身份提供了可能.固有修辞身份/对应修辞身份作为修辞元素,参与文本建构.在小说《兄弟》人物系统中,对应修辞身份认证推动叙事进程,规约文本结构,凸显复杂人物关系,升华人物内涵,丰满固有修辞身份类聚系统,实现修辞意图:兄弟俩互为镜像;兄弟俩与林红互为镜像;兄弟俩成为一女两个自我的他者化镜像.印证修辞预设:“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身势学和文化修辞学的视角看,以“坐”与“立”为主的人物姿态是一种角色扮演的生存寓言,中国古代小说关于这些姿态的描写包涵着修辞性的文化规则和讯息编码。首先,它们是“主坐从立”以及“序齿而坐”等伦理规范的演示,是社会角色扮演的秩序化写照。其次,由职业性质决定的“文坐武立”以及由体质状况决定的“体弱多坐”现象,也形成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园地里的道道景观,尤其是《三国志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坐态以及关羽的立姿等造型性描写颇耐寻味。说到底,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坐态立姿的描写是人物“生存寓言”的投射,特别是种种坐态描写更包含着哲理化的政治修辞和宗教修辞意蕴。  相似文献   

11.
小说归根结底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小说语言的研究理应成为小说本体研究的基础。但纵观以往的小说研究史,似乎主要是小说文献、主题、人物、情节、题材等的研究史,而小说语言虽然并未逸出小说研究的视野,却总是停留于比较局部的风格、修辞、语体演变等层面(除了一些汉语史类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新小说》杂志中发表的《东欧女豪杰》、《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小说为中心,探讨了晚清小说中的奇理斯玛人物修辞。在对其神圣性、原创性、感召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奇理斯玛人物的作用在于从弥补传统的改良和颠覆传统的革命两方面重构了传统。此外,这些人物通过修辞的建构,显示出其召唤的内容。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借助奇理斯玛修辞想象了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3.
"方言"对于电影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外在修辞价值,不但表现在方言可以传神地塑造出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准确地刻画多元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以及满足多元地域文化表达的需要……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某些方言还因为具有修辞的夸张意味而成为幽默与搞笑的修辞手段.而对于艺术电影来说,作为叙事时空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修辞能为影片增加一种镜头所不能替代的真实生活的质感,并与记录性的电影镜头语言,共同组成了电影真实不可或缺的视听修辞环境,准确地表达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14.
电影语言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经过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师等的艺术创造,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而电影修辞使电影产生一种逼近于真实世界的存在感。文章通过对比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电影修辞与小说修辞的差异,利用语言学的理论,探讨电影语言的修辞。  相似文献   

15.
新英雄传奇以当代新英雄为表现对象,借用古典"传奇"艺术进行创作,其"传奇"性主要有4个方面:(1)神鬼之奇。新英雄传奇以神话、传说及人物的写意化描摹来营造虚实相生的故事氛围;(2)人物之奇。侧重强调、夸张新英雄异于常人的行为能力;(3)庸常之奇。以大量偶然、巧合因素使日常生活传奇化;(4)文章之奇。从语言、修辞、艺术手法等各方面表现战争英雄的精神风貌。新英雄传奇利用古典传奇进行现代启蒙,形成了奇幻相生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6.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层面之比较得知,英汉矛盾修辞在语义结构、语法结构、语用功能等诸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在语法结构类型形式、矛盾修辞的组合方式和使用广度上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贝克特戏剧中最中心的、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认知语义学认为反讽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贝克特戏剧中千姿百态的人物正是通过反讽等修辞语言展示他们各自丰富的内心情感反应的.本文拟从情感的认知框架解读贝克特戏剧中人物是怎样对使用反讽等修辞语言做出情感反应的.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很多旁白,它的修辞艺术值得探讨。《士兵突击》里的旁白运用了比喻、反复、摹状、设问等大量的辞格,旁白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同时旁白嵌入电视剧中在宏观上尤具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毛泽东诗词中数词“万”、俱往矣、人遗矢与鬼唱歌几个修辞艺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修辞艺术显现了毛泽东诗词极高尽远、奔放豪迈、文“白”交融、用典贴切等特色。  相似文献   

20.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其文辞之美历来为人称道,在修辞上它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向度与标准,尤其体现在自然美和传神美两个向度上。自然美是一种素朴之美,集中表现为两点:修辞的个性化之美、文学语言的雅俗之美;传神美是一种“风韵”、一种审美情趣本真样态的外在传达,它集中表现为描摹人物的形象之美与刻画事物的情趣之美。这些内在的审美向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感、注意力与想象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美感需求,丰富了《世说新语》的修辞实践,使之成为修辞艺术荟萃的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