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益民 《南都学坛》2010,30(5):124-125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要打造良好的库区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战略。建立丹江口库区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切实做好库区移民的安置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模式;发展库区生态经济,以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佛山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生态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社会民生,是佛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佛山生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佛山市发展生态经济研究的战略选择。目前,限制佛山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建设生态经济的意识不强,观念上存在偏差;生态经济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生态经济建设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生态经济建设科技含量及现代化程度低;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差等。为了确保佛山市生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克服传统经济模式惯性,把握生态经济真谛,正确处理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多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中、朝、苏三国交接地带。西隔蜿蜒流淌的图们江与朝鲜的咸境北道相望,东南与苏联宾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总长397.4公里。北部与吉林省汪清县、黑龙江省宁安县接壤,西部与图们市接壤,总面积为5365.8平方公里,人口为16.5万。吉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12月13日正式批准珲春市为经济开发区,这对珲春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开发以及我国进入日本海,走向太平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个月来,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颇为人们关注。笔者根据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仅就几个问题提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发展战略的选择应以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为原则。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采取追赶型发展战略,以传统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作为自己发展的追赶标杆。这种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实施差异化战略,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实施差异化战略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6.
绍兴在长三角经济竞争中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在新一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既有优势,又存在明显的不足,绍兴必须认真地审视自己,找到差距,力求在经济竞争的战略抉择上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九十年代的基本趋向、中国所面临的新战略态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调控体制取得的进展和萌生的失衡,从宏观的角度将各种社会结构和关系设定逻辑为整体,提出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放在社会调控体制的总体性再构上,形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所需的体制资源,以保证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使体制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平衡力量,而且成为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推进路径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度安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农业全程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抓手,都市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原料性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安居乐业的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农地合理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杠杆,农村基层干部的执行力和积极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具有多角度解读的宽广空间。生态经济属性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属性,首先,它取决于农业的生态经济内涵,是内生的;其次,是以生态经济学理念对新农村建设属性的解读;第三,是生态工业文明价值追求的反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社会属性与生态经济属性的交汇。从上述三个方面深入进行考察,并以此为视角,提出新农村建设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依托,以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新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 ,西部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培育西部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思路是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以实现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换 ;发挥后发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加入WTO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发展空间为契机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努力实现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到劳动·技术密集型、劳动·知识密集型转换。优化产业组织、着力培育企业竞争优势、坚持开放带动 ,构建开放型产业结构、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实现西部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统一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以此来管理各种突发事件。众多的机构设置、强大的协调机制、发达的信息系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特点,中国应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深挖本土资源,充分发挥应急办、议事协调机构、联席会议的协调功能,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应急管理网络平台,形成网络应急管理平台与现实中协调联动机制的互动互补,推动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沿江开发: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大河流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可望成为重要的增长极或增长带。沿江开发的核心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把沿江建设成为极具增长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以及发达文明的滨江城市带,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沿江开发: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经济问题则主要是草原畜牧业问题。然而,牧区的草原畜牧业迄今还是比较原始、比较落后的,广大牧民的生活也并不富裕。目前,突破这种困境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低碳"背景下,中国应结合当前实际,在经济发展方式中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正确对待"低碳"和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视科学技术,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国有企业的现实选择。而要走上科教兴企的道路,就必须按十五大提出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多种形式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方面有赖于求得思想上正确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赖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生态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产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即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支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转换到经济的生态发展模式上来.该发展模式转换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发展观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技术路径的转变.在此前提条件下,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论证了经济生态发展模式的均衡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是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我国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面对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问题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对策应建立健全城市化政策体系,按经济规律建设小城镇,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而在战略布局上则应明确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型农业、有区域性特色的商业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支持中部农业发展,国家须在粮食生产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财政与金融支农模式、经营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战略,过去在武陵山区的各地均有,但全区整体则没有。从各地战略来看,主要方面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失误,需要作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本文从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的关健是战略指导思想,要由过去的“急于赶超”调整为“逐步赶超”。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它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