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勃醉酒作诗 王勃出身书香之家,少时便有神童之誉。《旧唐书》本传称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神童诗,一部分神童诗及其故事又成为童蒙教育中的案例,也是当今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文献材料。然而神童诗中部分材料的真伪问题值得考虑。如寇准《华山诗》比较有名,但是考察寇准别集、《华山诗》流变及文献来源,此诗很值得怀疑。据传为宋代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有时成为神童诗的代名词,然而《神童诗》既不完全是汪洙童年所作也不完全是汪洙个人所作。《神童诗》是神童诗现象的代表,也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当运用众多的神童诗作为研究材料时,应该慎重。同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存疑的神童诗,只要适当运用,都有作为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干大师名家撰写了许多佳联名句,留下段段逸闻趣事,更彰显了大师的功力。梁启超就是这样。童年时,梁启超就聪明过人。他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称为"神童"。1889年,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一试中举,在录取的108名举人中名列第8,这年他17岁。随后,梁启超两  相似文献   

5.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探索民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成果,也是梁启超研究宪政中国化的标志性文本。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前三章,分别对“制”、“专制”、“开明专制”予以了概念界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梁启超整个“开明专制论”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在概念上的细致入微,更反映出梁启超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智慧。所以说,开明专制的概念分析不仅鲜明地展现出梁启超的渐进改良的哲学基础,也折射出“开明专制论”作为宪政中国化理论,其理论本质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渡理论。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 ,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 ,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 ;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 ,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 ;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 ,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 ;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 ,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 ,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8.
《江海纵横》2008,(1):32-33
对于女子的不同年龄,有与之对应的不同称呼。譬如,女孩12岁往往被称为“金钗之年”;13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16岁则被称为“碧玉年华”;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 在对于女性年龄这么多代称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有香味”。这种称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少女,看起来就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那般美好。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14,(1):23-24
《江山美人》、《独臂刀》,他的邵氏电影曾垄断香港电影工业;《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他的TVB仍是屹立不倒的电视巨无霸;逸夫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他的名字同慈善事业紧密相连,“逸夫楼”成为中国校园的一大特色;他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是邵逸夫。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绍良、杜春耕提出《红楼梦》是由《石头记》、《风月宝鉴》两书合成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红楼梦》中有许多两书合成的痕迹。文章从《红楼梦》中的“石头”旧事;“假作真时真亦假”;爱情故事的错位三个方面对此观点作了深入地探讨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上初中时.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语文课文,语文老师曾要求学生们齐声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就这样流进了内心:一群十来岁少年的热血真诚,就这样被点燃。梁启超的名字.缘此有了别样涵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证了《战士与苍蝇》的写作动因是反击反动的研究系头目梁启超等人讥笑、糟蹋尸骨未寒的孙中山的无耻行径,并分析了它的思想艺术:提出了两个人生哲理,捍卫了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革命精神,鞭笞了奴才们卑劣、丑恶的灵魂;情、理、趣的融合,创造了“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成功地运用了比拟、对比、引语、反语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14.
鲁约 《社区》2008,(2):18-19
从武术神童到国际巨星,《鲁豫有约》讲述李连杰的私家故事。  相似文献   

15.
尼采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所知晓源自《新民丛报》。虽然《新民丛报》中梁启超言及尼采的话语不多,但我们可以窥见其尼采观的大略:尼采在欧洲巨大的影响力,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强权论者的代表,尼采是议会政治、大众政治的反对者,重视“现在”,重视少数的“强者”、“智者”等。对于尼采的学说,梁启超认为应当排斥。也正因为尼采的“异论”与梁的思想主张相悖,才没有被梁特别关注,仅有的一些介绍文字也局限于尼采思想消极的侧面。尽管如此,尼采们的言论却提醒、刺激了梁对国民素质重要性的关注。随着近代日本创制的日语词汇大量地被梁启超们所使用而进入中国,西洋的思想观念也随着这些概念被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摄取,这其中也包括尼采。梁启超对尼采的排斥态度是由他持有的欧美式政治制度的倾向、对欧美式近代国家的欣赏和大众政治的立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号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17.
通过版本比对和梳理相关佛教伪经史料,可以确认张祜嘲笑白居易《长恨歌》的用语不是“目连变”,而是“目连经”;而《东京梦华录》所说“尊胜目连经”,实指《尊胜经》和《目连经》,其“目连经救母杂剧”之“目连经”实指《佛说目连救母经》。此外,宋元以来的禅宗语录,也是检讨目连故事传播及目连文化生成史的重要宝库,很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8.
《小康生活》2005,(5):72-72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但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典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即飞熊)。”其中“三脚猫”是一种动物。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述:“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梁启超为《桃花扇》作注所用底本为暖红室校刻《汇刻传剧第二十三种》本《桃花扇》.梁启超用批注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来研究《桃花扇》,和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治学理路及其转变有关.他为《桃花扇》作注,主要是旁征博引、依据史实,指出剧中情节本事,介绍剧中角色生平.梁启超对《桃花扇》作为虚构叙事作品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同剧作本事、人物生平来说的移易时地,给予了理解和肯定,并指出了孔尚任具体运用的叙事技巧.他又能从舞台演出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桃花扇》创作的虚实相间.只是在几处情节严重失实的地方,梁启超对孔尚任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文题设计 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时间就是金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食品“快餐”频频亮相。与之相伴相牛的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幕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缩写”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