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伦理学的独特价值由伦理学所肩负的使命和具有的意义体现.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在于认知各种道德问题,最终使命则是通过认知各种道德问题而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如果说伦理学的使命关乎伦理学“要为什么而做”的问题,那伦理学的意义则关乎“伦理学有什么用途”的问题.意义总是相对一定主体而言的,因而伦理学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和个人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萨特强调个体价值的存在主义伦理学中,普遍的伦理道德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此,存在主义伦理学被称为“模棱两可的伦理学”。萨特伦理学模棱两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处境、伦理选择和价值判断三个方面,个体往往面临着生存悖论和道德陷阱。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并不是悲观与绝望的,而是鼓励人们敢于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萨特强调个体价值的存在主义伦理学中,普遍的伦理道德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此,存在主义伦理学被称为"模棱两可的伦理学".萨特伦理学模棱两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处境、伦理选择和价值判断三个方面,个体往往面临着生存悖论和道德陷阱.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并不是悲观与绝望的,而是鼓励人们敢于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明 《东方论坛》2011,(3):42-47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同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伦理学中的反映,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如何回答和解释道德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伦理学的两种观点,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道德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唯心主义则或者割裂道德与  相似文献   

6.
道德智慧是个体将道德规范合理作用于道德生活的能力。它由道德感知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构成。个体的道德智慧引导个体的道德行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伦理学在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分歧:一方面,中国伦理学认为通达道德境界的道路只能是修身养性,而西方伦理学却主张科学的理性有助于达到道德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中国伦理学甚至认为为道与为学在根本上是对抗的,而西方伦理学却断言美德本身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伦理学理论伦理形态与道德形态的区分,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属于一种道德形态。从其性质来看,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是一种存在论性质的道德形态,而从其具体形态构成来看,它则是一种基于存在自由之上的生存责任论的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9.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一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占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观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道德”,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而对“道德”的研究则构成了全部伦理学内容。纵观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因道德研究旨趣不同,出现了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目的论等伦理学发展流派。透过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可以看出,道德研究客观上呈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元伦理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1.
道德需要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心理内驱力,个人品德培养应从道德需要入手。然而现实社会中,遵从道德的代价过高而违反道德的代价低;遵守道德的行为没有得到必要的补偿;道德要求起点层次过高导致了个人道德需要不足。营造厚道重德的道德环境;构建低重心、多层次自下而上稳步提升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激发道德需要、促进个人品德培养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个体的维度探究道德效用,旨在确认道德对个体生存、自由与幸福的效用,引导行为主体自发地进行道德实践。首先基于道德效用相关概念的微观分析,道德效用包含着道德行为使受益者受益的思想内涵。其次从生存、自由与幸福这三个生态个体逐步递进的追求展开对道德效用的探微,具体表现为道德效用是利他的,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成为获益者,随着道德效用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推演发展,回馈效应又会使道德主体自身受益,最终演化为道德效用也是利己的,这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最后站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道德效用的社会生态蕴意突显了生态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伦理智慧,其注重以人为本、利他与利己均衡发展以及培育公共品格的伦理思想可以提升伦理道德体系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道德主体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去把握生态个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情感培育的社会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情感培育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能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修养, 必须有社会的参与。从我国目前道德生活的实际出发,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感,必须着力于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环境的全面优化、道德控制的合理适度。  相似文献   

16.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公民精神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它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受中国传统道德功利性倾向及道德教育知识化传授的影响,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危机,而公民精神的培育所昭示的教育理念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机缘。  相似文献   

17.
主体的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现从发展性德育的价值追求着手,阐述发展性德育对医德目标的实现、医德情感的培养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9.
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包括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育,道德理想和风尚的提倡,道德信仰和行为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蕴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环境教育及社会大众传媒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