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道,有的家庭主妇在打扫卫生时因将多种洗涤用品混用而导致身体中毒。广州甚至发生了一起家庭主妇因混用洗涤剂而丧命的惨案。北京的一位刘女士,平时打扫卫生时经常把洗涤用品混用,由于不了解混合使用洗涤剂的害处,造成头痛、头晕而不知何故。人们混用洗涤剂的目的只是为了加强去污效果,殊不知,有的洗涤剂混合后会产生强毒素,导致使用者中毒。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变体.英汉语码混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然语篇中语码混用的生成特点,又存在电子语篇随意、新颖的特征.本文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语码混用进行认知阐释.以期能给全面、深入地研究网络语言以启发.  相似文献   

3.
国际交往的频繁使不同语言间的接触日益普遍,产生了英汉词语混用现象。本文分析了这种词语混用存在的领域和产生的成因及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文分析了汉英混用的成因:方便交流,更具权威性;形式简洁、通用性强;追求流行,标新立异。以及汉英混用的娱乐性、简洁性、委婉性、广泛性等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网络热词是在网络与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中形成的,语码混用是其构词的一个常见现象,语码之所以能够混用,是因为零翻译的存在。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理解的就是翻译的,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应该是建立在对网络热词的应用过程中的共同理解和意义的分有之上的。在此意义上的网络热词的零翻译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与技巧,而是一种翻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可以是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诠释效力     
在法律领域,效力一词使用频率颇高,含义不一,有法律效力、权利的效力、行为的效力等.但是,各种效力的含义虽是确定的,但却发生现实的混用,通过重点阐明权利的效力和行为的效力以及混用表现,强调权利的效力不同于权利的内容.指出并阐述"违法行为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生活中,手机充电器混用的情况司空见惯。然而,网上流行"iPad与i Phone的充电器不能混用"的说法,理由是iPhone手机的电池容量小,只需要1安电流就能完成充电;而iPad充电时需要的电流量比较大,i Pad充电器最大输出电流为2.1安,用iPad充电器给iPhone充电,会快速损坏iPhone手机的电池,甚至过高的电流可能导致充电器被烧毁。那么,混用充电器充电真的会损伤手机吗?  相似文献   

8.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但是,这两个术语往往存在着混用的情况。混用的背景就在于社会自身的变化,“转型”成为一个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跨学科术语。其实,文明在不同语境、不同层次有不同含义,两者含义需要依据语境、讨论的层次加以看待。在学术界的讨论,两者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经过汉末三国的酝酿期,士族制度在西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世族、势族和士族就是随着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及其概念。但在文史研究中这三个概念经常被混用,实际上,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辨区别这三个概念的本义,可以深入揭示其力量消长所体现出的政治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梳理走马楼西汉简中歧异干支和用假定小余值的办法,证明这批简中存在中央、侯国、民间等多种历法混用的情况;提出汉初历法研究应该摆脱古六历和四分术推步的单线思维模式;要辩证地看待所谓的“讹误”,尽量寻找其内部规律,不轻言书写错误;分析改朔造成的干支歧异,并讨论历法多样混用状态下的转换和行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术语缺乏统一性 ,出现混用现象。本文列举了语言学术语不规范问题 ,并且就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与礼乐     
文章与礼乐在古代是一对常见的、相互混用的概念,如果从文字渊源、功能特点和相互影响三个方面探索文章与礼乐的历史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在社会用语中创造并使用了许多超常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大量实例阐述了汉语、英语及数字的谐音,英汉双语混用以及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等社会语言的诸多变化。这些愈演愈烈的语言变异现象在表达情感色彩和新颖奇特等方面,都发挥着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艺术、美以及审美之间既有相互重合的内容,更有各自独有的内涵。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实只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不是亘古永存的事实。目前,存在于我国艺术理论界三者不分的尴尬局面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与中西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有关。为改变目前这种三者混用的局面,我们需要找出导致三者混用的关键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90-96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创作中喜好文类混用,如品钦、莫里森、阿克等,他们把一部小说做成了"既……又……(还……)"的模样,使得文类特征模糊起来。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点"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使文类混用的小说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果读者阅读小说是个实现期待的过程,如果期待因文类而生,那么不同文类混合就意味着多元的文类带来了多元的期待,读者也就愈加兴趣盎然,而这大概就是后现代主义"什么都行"的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6.
《论语正义》(以下简称《正义》)是《论语》旧注中的集大成之作,它发扬了乾嘉学风,注重文字训诂的特点。注释中多处借助《说文》对《论语》用字进行细致的考究。借助《说文》及古文字材料,对《正义》中指出的《论语》用字中的假借、混用现象进行举例阐释、详加说明,从而证明《正义》中大部分找到的本字的正确性,并对几处误释为文字混用的地方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7.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及变异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主要表现为英汉夹杂 ,外来词一词多名并存 ,语言干扰现象主要表现为汉语词词类的超常转换和句式的反常构造。  相似文献   

18.
郭作飞 《兰州学刊》2011,(6):210-212
"万福"一词作为寒暄用语产生于唐代,其专用于女性则要晚至元明。由唐而明清词义大致经历了"一般寒暄语—交叉混用—专用于女性"的发展过程;"万福"一词个案分析表明:典型性词汇成分对于古籍文献作品年代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典型成分本身的时代必须准确。  相似文献   

19.
汉英混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新兴人群中出现的一种奇异的语言现象,有人称之为“语言怪胎”,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归类整理,来分析这类语言现象的语用意图和修辞意义,试图说明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保障学科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涵一直具有争议。尽管不少学者尝试对二者进行界定,但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依然经常混用,内涵不清,其中最大的分歧则在于是社会福利包含社会保障抑或是社会保障包含社会福利。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