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力祥 《探求》2005,1(1):31-34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为普世伦理存在的存在论依据,认为对普世伦理的研究必须从信仰层面的根本冲突转向对全球化时代现实生活的关切上.剥离普世伦理原有的宗教学含义,并吸取其合理的因素.在这种层面上,揭示了本文所界定的普世伦理的哲学内蕴,进而论述了普世伦理在实现全球和谐中的价值以及普世伦理的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高峰 《学习与探索》2006,1(1):120-124
学术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内在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龚晨 《创新》2007,1(5):67-71
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与党内关系和谐紧密相连,党内和谐孕育升华党内先进文化,党内先进文化促进党内和谐;实现党内和谐,必然要求党加强自身的党内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党内具有先进文化。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党内文化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党内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构建党内和谐必须加强党内和谐文化建设,将"四个坚持"进行到底,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激发两大动力、坚持抓好四个着力点和坚持"五个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流派中,由许多是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诸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故也存在着一派名日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但这一思潮的研究似乎从其产生之初就受到某种程度的"诟病".深入思考其原因,在于这一称呼中包含着"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种思想倾向,而现有的研究似乎没有充分体现出"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所应有的理论性,即没有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理论高度去思考问题.在我看来,二者的结合应该代表一种哲学上的理性思考,一种面对时代问题所做出的真实思考.具体说来要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潮就应该首先对其特有的问题意识、前提性问题、思维方式及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在人们一般都将和谐社会的范围限定于现实世界之中,这其实是很不全面的.在网络时代,虚实和谐是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虚实和谐指的是虚实之间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多元"与"平衡"是虚实和谐的两个基本要求.实现虚实和谐的最大障碍是虚实冲突的存在.虚实冲突既表现为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也表现为现实对于虚拟的控制.要从虚实冲突走向虚实和谐,就必须防止网络世界成为"网络利维坦",同时也要防止现实世界成为"现实利维坦".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与形态:(1)教材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实质的"正本清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2)从哲学的现代化诉求到现代性的哲学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的重估与反思(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初);(3)"价值重估"之后哲学研究问题的重构--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制造"的出路与探索(目前的焦点,本文称之为"再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玉芝 《社科纵横》2013,(1):190-191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实践中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当代价值。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管理与和谐     
社会的发展是革命时期与和平建设时期即质变时期与量变时期的交替过程。革命时期靠革命实现根本变革从而实现发展,和平建设时期靠管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和谐并实现发展。今天,我们面临从革命到执政和建设、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双重转变,和谐是时代的最强音,和谐与管理的关系成为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稳定与平衡是和谐的两大要素,是管理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云立新 《社科纵横》2012,(3):10-11,1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的当代反思,立足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现实关怀,探讨把"促进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新的研究视域和时代命题,以回应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化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7):78-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样本=全体"的大数据时代正在重构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这势必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刘青的家如同她的个性,是复杂多变的,并没有一个主体的风格,只不过,有个鲜明的特点——用色大胆,仿佛打翻了调色板。加之满室油画和氤氲的玫瑰花茶,隐隐有暗香浮动。  相似文献   

12.
廖希林 《创新》2008,2(2):53-56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的贸易方式及经济增长点,但它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大协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并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构建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和税收等国际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普遍需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普遍、最稳定的因素,两性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要求,长期使得两性屈从于既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承受偏见和刻板带来的损害,为此,在新时期通过“对话”、“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和加强相应制度建设来推进两性和谐发展局露很必要。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探求》2008,(6):25-28,32
科技伦理包括各个层面,如科技开发过程、科研成果利用等。从这些层面切人对社会和谐的意义评析,可以在广泛意义上展示科技伦理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成志  焦春红 《创新》2011,5(1):104-106,128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和谐具有普世价值和恒久价值,它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和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严重扭曲和扰乱了人们对人际和谐的正确理解。从"五个方面"把握人际和谐的科学内涵,从"三个辩证统一"的维度认识人际和谐的特点,对实现真正的人际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社会治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郭建宁 《创新》2007,1(1):83-86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利益、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法与利益协调机制,接着具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利益矛盾,然后论述了当前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星  张海波 《社会》2005,2(6):68-80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学永恒的话题在所有的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戴维·波普诺,1999:239)。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自社会学的经典时代起,就形成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传统,此后,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从未脱离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视线。1在国内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其态势正如边燕杰(1999)所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韩星 《唐都学刊》2006,22(4):70-73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浸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观念的起源很早,先秦“和同之辨”推崇“和”而贬损“同”。中华文明发展历史就体现了“和”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结果,中国思想文化自身也以“和”的精神进行自我整合。“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前途和世界文明的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秦天枝 《社科纵横》2011,26(5):23-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家庭和谐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笔者通过典型调查,找出农村家庭和谐的问题及原因,树立农村家庭和谐价值理念,以实现农村家庭稳定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