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是德育自身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主体性德育遵循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成为现代德育的主题。对主体性德育的内涵进行哲学思考,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哲学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应高扬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自身的角度看 ,是由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决定的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 ,是时代精神的要求 ,是经济变迁的要求 ;从现实状况的角度看 ,是改造国民精神、解决生存困境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4.
房德玖 《齐鲁学刊》2006,1(4):122-125
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要从实践出发,而对于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在认识论范式中进行,而更应该在实践生存论范式中进行。把描述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准确系统地把握主体性问题。实践生存论范式能够系统地建构对主体性问题的理性的和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消灭劳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从“消灭哲学”到“消灭劳动”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由哲学主体性原则转变为劳动主体性原则。这一转变一方面标示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演进,另一方面也展露出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真实指向,即现实的个人的个性的实现。现实的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哲学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观照的理论表征,因而也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的拒斥,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只有与形而上学绝缘,主体性哲学才能重获生机。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从而为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承担了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发展的重任,堪称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合理形态。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经历了民国时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来三大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自觉性阶段,且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属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阶段,它包括前后两段,前一段属于日丹诺夫模式,后一段属于列宁模式。列宁主义的开放性及政治上的改革开放环境成就了1980年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多元性。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198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哲学研究大体上属于“本型—摹仿”类型,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而对所谓一般“哲学”理念的摹仿。这种“本型—摹仿”类型的中国哲学书写和研究方式带有生搬硬套和强势构造的特征,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1990年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发生了巨变,通过对特殊性的寻求和肯定,中国哲学建立了其自身的主体性。随着“文化热”“国学热”“经学热”和“出土文献热”的持续,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其主体性建构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由特殊性进至主体性的方法论;在心性论、价值论和思维方式上作了自我肯定,建立了一套能够自洽、自立和自生的话语体系;本着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概念、命题及其经典来展开研究;经学哲学兴起,先秦哲学面...  相似文献   

8.
实行"主体性教学"方法必须牢固确立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有利于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法。"主体性教学"的实施过程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第一步,强化主体性学习和研究;第二步,引导诱发思维灵感;第三步,逐渐增强主体体验;第四步,实现智能延伸转换。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自我观与主体性哲学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对自我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具有实体化的意味;二是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个体感性欲求的特征,体现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现实向度;三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豪杰人格的形式,构成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理想指向。他的自我观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反对理学和张扬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功效。  相似文献   

10.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陈红桂 《江淮论坛》2003,1(4):2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来诠释主体性,作为其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根植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论>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哲学阐释;独立自主是从实践方针上体现主体性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观上丰富和发展了主体性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阐发,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44-49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的现实途径,人本关怀是贯穿他的法哲学发展的主线。马克思继承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古典自然法哲学的"人的价值观念"和德国法哲学的"人是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体"等思想,无不体现出深刻的人本关怀。他还密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必需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而开创出一套全新的法哲学体系。马克思的法哲学超越以往的法哲学之处,也体现在人本关怀方面。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思想模式的差异,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东西方思想家在提问和表述上的不同,一些哲学专家、学者以所谓“可检验(比较)系”标准,来质疑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东方哲学的合法性地位面临挑战。本文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5,26(4):36-44
哲学发展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现代实践论、当代价值论四个阶段。从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到现代的实践论,都不区分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和价值是哲学价值理论的出发点。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标志着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价值论为重要内容的阶段。当代哲学以价值论为重要内容,是当代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点,对哲学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变革开始的.探讨当代中国的哲学走向,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及其发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关键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更多地讨论并发展了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史程;第二个方面是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主体性"的提出及其被广泛注意,是哲学主流转变的一个信号,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追求.主体性讨论最初主要是在认识论视域内,很快进入存在论、价值论、历史观广泛领域,涉及历史主体性、伦理主体性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着现代性追求到现代性反省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珥代主体性,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郑智航 《江汉论坛》2015,(3):133-140
鉴于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国家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转型中国不可能再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来完成法律现代化。主体性确立时期与主体性重建时期两个阶段在中国以及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合二为一。相应地,中国法律的内在逻辑也要在实现从人治的内在逻辑向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的同时,实现从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向主体性重建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权利话语、法律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所应遵循的内在逻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