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土族傩仪作为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土族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土族傩仪保留了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和大量早期图腾崇拜的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土族复杂的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甘观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正> 一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一次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从北京开始,席卷全国,激荡潮汕。这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发生的一次空前广泛的爱国运动。它的广泛性。从地域来看,全国各地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省的中心城市,甚至一些市镇和乡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从卷入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来看,有工人、学生、商界,包括了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3.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0
黔地傩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典型类型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多样化的傩文化形态在黔域的地理版图上构造出一幅条块清晰的傩文化地图,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呈现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类型略有融合。黔地傩文化主要有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域外文化源又分为周边文化源和中原文化源,域内文化源则单指本土生发源。 相似文献
4.
5.
陶立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2)
傩和傩祭,是我国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傩,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学研究中,属于巫文化范畴。巫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一切巫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众多文化事象。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傩祭、傩舞、傩戏等,在民间都是靠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传承的民俗现象。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巫文化曾经是其先导,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从而构成今天我国民俗文化的多彩背景.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正> 古诗词的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十分严格,使得作者往往把较长的音节加以缩略,把构成词的音节进行颠倒处理,或者在词中嵌入另字,即将构成词的音节折散运用,这就是古诗词的形态的变异现象。下面分别谈谈古体诗词中词的音节缩略、颠倒和拆散这种主要形态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7.
1956 - 1 957年 ,我在亚马孙河上游厄瓜多尔东部的苏阿 (安特苏阿 )印第安人或者称吉瓦罗印第安人中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我的目的是穿越西部殖民地的边境 ,亲自体验和研究这一尚未被征服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社会的生活。这种机会在北美洲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我选择了南美 ,特别是苏阿部这一因成功抵抗自封的征服者逾数百年之久而闻名的部落。我的人类学的任务是做一个精确的民族志或描述他们的总体文化。因为他们关于脑萎缩方面的感觉实践已被归结为关于他们生活和观念一种可怖的、不确切的和时常是带有偏见的… 相似文献
8.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2)
编者按:去年11月,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京举办了“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展览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便是专家学者参观展览后发表的感想。其中后藤淑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日本的面具,对研究傩戏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征得作者同意,一并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9.
王竞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377-379
研究语言文化,语言史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语言的历史渊源,才能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作者以英语中名词的性别、单复数与格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特点,阐述了英语由古老的综合性语言演变成为现代的分析性语言的发展过程.对于英语的三个时期,也从历史性角度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辛小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18-20
本文就傩文化面临消亡的现实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拯救傩文化必须认真研究傩文化的价值 ,在不改变其巫术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变革观念 ,一方面将傩文化朝着发展成地方戏曲剧种的方向引导 ,另一方面在民间保留傩文化的原生状态 ,并结合当地的旅游开发 ,使民间傩文化获得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盐阜地区的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小秋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7-12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郴州地区引种的4种桉树的木材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进行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桉树木材的纤维长度均值变幅在743~948 μm之间,巨尾桉的纤维长度最长.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在幼龄期最小,并随年轮增加而增大,直至达到最大长度而成近似稳定状态.纤维长度是树种的属性之一,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纤维宽度则随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施肥管理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14.
刘玉琦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2)
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馆长杨启孝副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系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的一项成果。该资料汇编被列为台湾《民俗曲艺丛书》之一,并冠以“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预行编目资料”之注册标志,在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台湾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于1993年12月由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赞助出版。它的出版问世,填补了海内外傩学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第一手资料匮乏的空白。傩,产生于远古时代,世代传承,并不断发生变异,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交通闭塞的偏僻山… 相似文献
15.
四川短尾鼩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作者系统比较了四川省境内3个隔离的不同生态环境中四川短尾鼩种群在头骨形态上的地理学变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所测量的36个头骨形态指标中,岷山与邛崃山、邛崃山与盆东低山、丘陵区、岷山与盆东低山、丘陵区的四川短尾鼩种群已分别在24,26及34个头骨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逐步判别函数分析显示颧宽、眶间宽、上颌第三臼齿长、上颌第三臼齿宽等变量是导致该3个地域四川短尾鼩种群头骨形态发生分化的主要变量.此外,对引起四川短尾鼩头骨形态地理学变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潮汕粿品是潮汕地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寓医于食、应用广泛、“时粿防时病”的因时养生等特点,具有鲜明的食疗养生特色。就潮汕地区春季粿品的特点进行探析,以期使潮汕地区粿品食疗养生作用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刘凤初2000年于万载县文化馆退休。她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江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从1983年开始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江西卷"编纂工作。从事万载傩舞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历时32年,她所撰写的有关傩文化研究的论文及其他相关文章,如《万载傩舞概述》、《开口傩与闭口傩艺术初探》等,计3万余字,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所收集。2005年8月被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编纂成果 相似文献
1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4)
<正> 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倡议下,在汕头市、汕头大学党政领导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下,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汕头市、汕头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拟于1990年11月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主要讨论题是潮 相似文献
19.
20.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