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亦轩  褚福灵 《管理评论》2023,(10):320-327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长期照护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基础,而识别长期照护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是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照护研究进展及已经开展的长期照护工作实践,归纳提炼长期照护制度设计影响因素的初始指标;其次,采用粗糙集方法进行信息重复性约简,筛选出影响长期照护制度设计的16项指标;最后,运用区间灰数与DEMATEL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各指标对长期照护制度设计的作用关系与影响程度,并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照护顶层设计、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长期照护保险类型选择、长期照护立法、长期照护给付内容、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设计、失能等级评估标准、长期照护的国际借鉴、长期照护保险缴费标准9项指标是长期照护制度设计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余7项指标为间接影响因素。本研究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制度设计影响因素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为完善我国长期照护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参照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主要有居家式、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种。从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社区居家式照护模式能够满足我国失能老人的养老和照护需求,是解决失能老人机体功能衰退带来的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是,在社区居家照护模式下,我国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该文对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质量,从而整合社会资源,改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构筑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3.
由于缺乏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已成为农村养老的突出问题。本文运用供求分析方法,对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需求特点和供给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需求价格偏低抑制了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供给,但这并非决定性因素;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工作环境较差和劳动强度偏高是造成我国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供求矛盾的核心症结。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农情,文章提出发展以村委会为核心的失能老人照顾体系,在降低照料成本的同时提高照料的综合水平;同时,在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前提下,通过将照料人员纳入到事业编制,以刺激农村劳动力从事照料岗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梁赉 《领导文萃》2022,(3):7-20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迅速.联合国和重要的国际组织以长期照护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应对策略:联合国在1991年便提出了"老年人五项原则",其中第三项就是"照护".据此,世卫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老年人长期照护",2016年又重新阐释"健康老龄化",目前这些原则和概念都已成为重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共识.为了应...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永川区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为了“服务群众、助推民生”,持续开展“我行孝道?守护晚晴”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镇街养老机构老人进行生活照料、保健咨询、心理抚慰、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养老”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各类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可见,主题实践活动是服务民生方式的一种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郭佩 《经营与管理》2013,(12):27-30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进程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老龄照护需求,200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属于国家立法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照护保险制度。提供照护服务的主要机构有,社会福利法人、地方公共团体、医疗法人、营利法人及非营利法人等。日本老人可以享受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机构养老、上门护理、托老所照护、短期寄宿照顾及生活援助等服务。其中,上门护理和托老所照护成为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主要居家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据老年人“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将调查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划分为“以自我再发展为先”和“以照料家庭为重”两大类,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293位不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自身感受、面临的矛盾等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幸福感方面,“以自我再发展为先”的老年人的幸福感评估值都要高于“以照料家庭为重”的老年人的幸福感评估值;2.就选择原因而言,“以自我再发展为先”的老年人倾向于成就感、归属感和自由感,“以照料家庭为重”的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和亲情;3.两类生活方式的老年人都面临两难的困境,但“以自我再发展为先”的老年人的矛盾集中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上,“以照料家庭为重”的老年人的矛盾集中在自己与子女、孙辈的关系处理上。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永川区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为了"服务群众、助推民生",持续开展"我行孝道?守护晚晴"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镇街养老机构老人进行生活照料、保健咨询、心理抚慰、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养老"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各类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可见,主题实践活动是服务民生方式的一种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蒋涛  费江涛 《经营管理者》2009,(17):157-157
一年时间,心理救助向心理援助方面转换,这个转换的工程复杂而又冗长,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灾后一年的心理抚慰及其他救灾工作呢?本文仅就一个具体的心理抚慰实施过程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后来的心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间照料是居家养老的核心部分,然而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行过程中部分社区存在日间照料室长期空置,老年人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本文以唐山市福乐园社区为例,运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沿着现状——问题——原因——方案的思路,对该社区日间照料室空置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日间照料室空置问题开展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取得居民信任以及增加对日间照料知识的了解。同时,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家养老,为日间照料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伴随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对长期照护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政策要求,我国目前建立起14个长期照护保险的城市试点,以探索建立适应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其中青岛市和长春市为重点试点城市。研究在美国社会福利学者Gilbert的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下展开,以青岛、长春两城市为例,探究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在社会分配的基础、社会供给的类型、输送的策略以及财务的模式方面的安排,并分析其背后的价值选择,对这一政策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正式建立与发展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大庆西部地区七个自然村屯中的317名老年人作为被调查对象,以老年人心理状况简易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老年人心理现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目的是呼吁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结合当地村屯实际情况,加大课题研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教育引导力度,通过改善和优化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的持续努力,帮助农村老年人排除不良心理、引导和培养健康的价值取向。让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一样,能够生活在健康、温馨、快乐的氛围中,安度自己的晚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养老服务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庆地区5个养老机构、8个老年人活动站、13个村屯的546名老人的健康情况、以及养老环境等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了访谈调查与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关于优化和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工作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意义重大。分析了有效落实和优化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作用和意义,剖析了目前影响和制约优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切实抓好优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特殊需求的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老人家庭迅猛增加,并由此带来了经济供养、心理情感、疾病医护、日常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社区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有效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阳月华 《决策与信息》2009,(11):188-189
从农村的养老资源研究方面来看,研究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医疗护理保健方面比较少。对农民工家庭的养老状况作了实地调查,分析了这部分家庭中老年人的养老基本状况,结果表明:这部分家庭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除了要承担体力劳动以外,在精神上,他们也会感觉较为孤单,难以享受到传统家庭的那种儿孙绕膝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高守国 《领导文萃》2013,(15):105-107
问题268:B市是我国一个较发达的地级市。据B市老龄委统计,截止2012年末,全市城乡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4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8.6万,占老年人口的32.5%,B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全市上万名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养老床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于护理的床位严重短缺。由于缺乏护理设施和专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赢利需求等原因,全市的社会养老机构仅有800多张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仅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的8.4%。B市老龄人口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问题已十分突出。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B市开始探索实行社区养老和社区照顾服务,简单地说是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志愿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宗教信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2006年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10%的样本,Binary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其次为基督教等。生理健康、家庭因素、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总信仰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结论:宗教信仰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变,包括感知觉、智力和人格特征等五个方面。老年人心理特点研究成果,对开展老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老年工作者讲究工作策略,开辟新的活动项目,使老年人在活动中创造健康,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9.
2002年WHO将姑息照护定义为:姑息照护是一种支持性照护方法,即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和宗教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变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亲人的生活质量。姑息照护强调四全服务,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通过团队的方法提供整体照护,把患者、家属作为照护单元,不主张实施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和无意义的治疗或过度治疗,强调减轻各种痛苦,让患者平静、安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即优化生命末端质量。在姑息护理科室,护士通常要求在护理癌症晚期病人期间具备独立的姑息护理技术和独立的处理问题能力,以最大的能力减轻和消除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并维护他们最后生命的质量,满足他们最后生命的要求,正确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退休职工作为一个主要的老年人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做好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退休职工开展服务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进单位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