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婷 《决策探索》2013,(18):37-38
当前,中国社会已从整体上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不断凸显,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重要的平台和推手,如何有效管理微博舆情,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从而成功应对突发事件,成为当下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处理了浩如烟海的危机和突发事件之后,逐渐总结出了预警机制来应对各种人类不可预测的危机和事故.高校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危机,高等学校有哪些危机和突发事件,我们如何开展预警,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本文即将展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校都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带来的挑战,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突发事件的威胁。如何正确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国内,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晚,而在西方国家此项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大学校园的稳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何是值得商榷的。我国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方面的预警研究也是少得可怜,且没有形成相应的模式和相应的成熟体系。本文旨在从地方高校学生管理的视角,探讨新形势下预警机制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已从整体上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不断凸显,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重要的平台和推手,如何有效管理微博舆情,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从而成功应对突发事件,成为当下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特点对于突发事件,法律上是这样定义的:  相似文献   

6.
刀剑 《决策与信息》2011,(6):143-14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复杂性,导致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级领导干部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突发事件的潜伏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置不力,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干扰管理概念(Disruption Managemcnt)是由J.Clausen等(2001)提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实践中。在出口企业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遭遇突发事件干扰的出口企业为了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对突发事件如何干扰企业进行研究,以便提出相应的管理手段。本文就是对出口企业遭遇突发事件干扰时,通过对突发事件影响出留企业的干扰路径进行分析,据此为企业构建相应的预警防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如开会时突然群情激愤、化解矛盾时反遭众人围攻、突发性安全事故等,若处理不当或解决不好,就会使问题闹得更大,甚至引起更大的纠纷,而不可收场。因此,出现突发事件,作为当事者的领导如何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善后工作,是领导干部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项本领。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论已深入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高校在发生一些公共突发事件时,网络舆论更是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在思政教育视域内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突发事件中妁网络舆论;并使其,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谨 《决策探索》2011,(18):63-64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让社会各界密切关注这起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而各种新闻媒体也深入一线,尽可能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事件真相,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和“社会高风险期”,如冰雪灾害、大地震、瓮安事件、奶粉事件、动车追尾事件等突发事件,都是影Ⅱ向面广、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理考验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处理不当轻则引起社会恐慌,造成经济衰退,重则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姚杰  计雷  池宏 《管理评论》2005,17(3):46-50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难点在于突发事件的管理者必须根据阶段性的处置结果和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地调整管理活动:本文在动态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危机事件”与“危机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博弈模型生成预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突发性事件在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迅速蔓延并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的产生过程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青年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中的显著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意见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青年意见领袖同官方意见领袖以及其它意见领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然而,青年意见领袖在推动突发事件过程中带来正影响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青年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影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府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如何建设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摆在应急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阐述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然后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全面阐述应急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组成。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具有日益广泛的影响力,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必然要面临着媒体和公众的双重审视与考量。尤其是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安机关如何化解危机,避免冲突,寻求最佳的媒体应对策略,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命题。文章从公共关系的视角,对突发事件中警方应对媒体和引导舆论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资本的突发事件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全球频发的各种突发事件与社会资本运作空间的失当密不可分。在突发事件的前期,存在着社会资本原状与突发事件前期因子之间的不良互动和媾和,这种状态持续到质变的程度时,又在某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以积累爆发或扩散爆发等形式表现为突发事件,并产生一系列消极性的社会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和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社会资本被动性应急调整、资本组织治理的过程。鉴于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中的动因作用,积极地改善社会资本的运作状况,消化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改变社会资本误运作和优化社会资本结构的过程,对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积极的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的突出事件相对较多,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事故频频发生,同时还伴有一定的群体性事件以及恐怖袭击等人为事故。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势在必行,这对减少档案损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简单阐述了档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点,仅供同行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突发事件,从“H7N9禽流感”的肆虐,到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的特大火灾直至如今依然扑朔迷离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各类交通、安全责任事故频频威胁着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突发事件以巨大的力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单位和个人,同时凸显出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在应急管理中的一些缺陷,表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急需提升,再一次敲响了如何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警钟。因此,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管理,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亟待加强的重大课题。本文仅针对单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单位的应急管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点作一个初步的的思考和论述,以期为单位的应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满变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处置突发事件,是对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具备制变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金融突发事件频发,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如何对其法律机制进行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的一种,受《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但我国现阶段尚无专门整金融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现行金融突发事件在法律体制、应息主体、应急预案。预警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应着重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处置法律制度;明确各应急主体的权力,义务与责任,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制定金融应息预案:健全金融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及应急启动制度;加强对紧急处置权的规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刘萍 《决策与信息》2009,(12):32-34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政府部门一方面应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控制某些信息的公布,对知情权给予适当的限制。如何在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和限制之间找到平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件具体对待。但是,有一条总的原则是必须把握的,即从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克减不是目的,尽快恢复秩序也不是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权利才是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