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发生的劳动争议实行“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机制,我们称其为“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机制,即发生劳动争议要经过调解、仲裁和诉讼三道程序。调解程序是非必经程序,诉讼是保护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程序,而劳动争议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并且还是法定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民事庭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本文通过对现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现状、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体制的不足、原因分析及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机制之建议四方面来论述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目的是呼吁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从而灵活、快捷、公正、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成为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争议案件也越来越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行机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然而在劳动争议日益频繁的今天却显得日益落后,探讨一种适宜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上违背了普通仲裁的基本原理,二是实践上存在诸方面的冲突。相关对策为:实行裁审自择,两裁终局制;进一步完善劳动立法的配套工作;加强仲裁员的理论基础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周亮 《经营管理者》2011,(7X):271-271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因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当前"一调一裁两审"、"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这一机制存在一些缺陷,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有待改善。笔者建议通过相关制度、程序的建设与完善,健立公正、有效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形成协商、谈判、调解、仲裁、司法裁决相结合的争议解决方式,从而推动公民权益保障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劳动争议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从数量上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劳动关系作为我国基本社会关系的地位日益凸显,能否解决好劳动争议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先裁后审"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却日显落后,制度设计弊端日益凸显,明显不适应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争端和维护劳动主体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整理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的观点,并提出我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完善相关制度,企业、劳动者应对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家云 《科学咨询》2009,(20):12-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劳动争议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从数量上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劳动关系作为我国基本社会关系的地位日益凸显,能否解决好劳动争议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先裁后审"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却日显落后,制度设计弊端日益凸显,明显不适应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争端和维护劳动主体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整理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的观点,并提出我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完善相关制度,企业、劳动者应对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郭蕊 《决策探索》2015,(3):60-62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矛盾。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劳动争议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色。因为用人单位追求效率与利润,劳动者追求劳动环境的安全、收入的增加,双方出现冲突和争议也就在所难免。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劳动仲裁的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但在制度设置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用人单位是否有权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薪酬?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后,这一原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因人事调动引发的劳动争议已占我国所有劳动争议案件的2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可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寻找实现其人事管理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的劳动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劳动关系正逐步向市场化、契约化方向发展,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也急剧变化,劳动争议呈显性化,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章规定了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制度,在第78条、79条、80条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了明确的规定,与此相配套,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部颁发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的数量也逐年上升。现行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虽然采用了多元化调解机制,并在机构设置上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协商程序虚设、调解制度第三方独立性缺失、仲裁制度权威性不足、诉讼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在借鉴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包括强化工会作用、改企业调解制为行政调解制等。  相似文献   

11.
付潇 《经营管理者》2009,(22):259-259
现近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纷繁复杂,劳动争议大量涌现,针对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其举证责任也应区别于一般的民事案件,本文旨在从举证责任历史沿革的角度,结合劳动关系的特殊性质,浅谈在当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适用的区分举证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8,(30):14-14
近几年劳动争议案件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达50万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今年5月1日实施后,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不再收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更是形成了"井喷"。  相似文献   

13.
丁莹 《办公室业务》2020,(6):165-165
近年来,我国劳动人事纠纷事态越发激烈,这充分表明我国已经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阶层的社会矛盾都逐步开始涌现并不断呈尖锐化,这更加表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正确把握劳动纠纷的特点和积极预防劳动纠纷的扩大化,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是劳动争议仲裁的重要工作,涉及不同分类的档案信息,若想让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庭审过程以及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裁结果有相关的信息支持,就要对劳动争议仲裁这些案件档案从受理-立案-排庭-审理进行妥善保存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仲裁档案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过程中的重要记录材料,同时也是保障仲裁工作效益的关键。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属于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具体工作是以留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档案资料为主。随着时代的不断转变,有效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档案管理效益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新形势下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档案管理挑战着手,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我国近年来劳动争议特点的基础上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我国劳动争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伴随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出现新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劳动关系的地位日益重要,特别是此次十八大的召开,更是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要求。在进行劳动关系管理的过程中,面对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劳资纠纷矛盾的日益凸显,劳动争议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以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在阐述加强劳动关系管理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劳动关系管理,降低劳动争议的策略,旨在说明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以期为劳动关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入,一些地方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如何正确处理劳动争议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劳动争议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薪酬与劳动环境、社保与劳动合同、培训与工会作用。其中,劳动者更加关注薪酬与劳动环境以及社保与劳动合同。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通过改善绩效考核方法,实施EAP计划,提高人力资源部门法律素养等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劳动立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劳动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凸显,矛盾也有所增多,劳动争议案件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笔者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结合实际对用人单位应如何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建立有效地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和采取妥善的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进一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争议概述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在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称为劳资纠纷。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系列新法的实施,我国的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集体劳动争议上升,劳动争议高位运行且劳动者非理性维权案上升、国企新旧矛盾交织争议凸显、劳动关系运行成本过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信任危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