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2.
陈凯 《科学咨询》2007,(11):52-5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高中实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高中体育选项课普遍受到学生的赞同,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思品课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将知识教育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知的目的在于行,激发道德行为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耿杏 《科学咨询》2023,(10):242-24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一些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鉴于此,笔者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展开研究,结合三个“融合思想”,进一步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及案例教学的融合策略,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即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在校学生在高校、社会和家庭等道德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而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并使道德人格得到协调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自觉性、过渡性和预期性这三者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语丈能力的综合体现。严格要求养成写真实的习惯,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要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和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台道德情操。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8.
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价值。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道德价值状况由企业家及其员工的行为所体现。道德价值高尚的企业一定存在具有相当约束力的道德管理机制。因此,科学地建设和完善企业道德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道德管理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确立适应高职高专学生道德现状的德育目标,是长期困扰高职高专德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胡锦涛同志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高职高专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启了新思路:立足底线伦理,加强养成教育。即教育高职高专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践行“八荣八耻”,以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当前道德建设现状,指出缺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水平滑坡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道德标准,必将有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潘华兴 《科学咨询》2009,(15):74-75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祥伦 《科学咨询》2009,(19):62-6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3.
蒋红 《科学咨询》2008,(15):14-14
本文根据当前道德建设现状,指出缺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水平滑坡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道德标准,必将有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余志平 《科学咨询》2008,(12):13-13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它既能使一个人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自由的发挥和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感,对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下面就自己工作的实践和体验,谈谈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袁露 《决策探索》2007,(6):46-47
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努力探讨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校持续开展了以"厚德端行"、"道德与基本素养"、"诚信守则"、"学风与成才"等主题教育活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良好,但是极少数大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淡薄,奋发成才的意识不强,表现为考试舞弊、学生内盗、旷课、抄袭论文、言行不端等等.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对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云 《科学咨询》2010,(14):47-4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失效现象仍比较严重,急待解决。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各种有效的渗透的方式完成,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德育文化环境,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在德育教育活动的,笔者尝试了用美丽的故事,去感动学生,让他们从中有所感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18.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激发体验兴趣,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真过程;引导切身体验,获得感悟内化为个人品德,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阐述了在课前、课中、课后重视体验,通过有效措施促进体验教学,实现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让体验成为品德课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一贯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与传统的科技活动相比,学校的科技活动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从传统的三模一电和科技四小活动,向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和机器人发展;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发展;从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到全校学生参加;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人文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书臣 《决策探索》2014,(16):38-39
中共中央组织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强调,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状况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培养干部高尚道德情感和良好道德品行,应当把道德情感认知、道德情感选择和道德情感坚守作为重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