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乡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1):82-85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与大道相同的小道,所指向的是道家之外的其他家学说,也就是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各家学说均是小说;而子夏、荀子等儒家诸子则认为除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派别都是“小道”、“小家珍说”、“邪说”或“异说”。可见,先秦诸子在论及小说时都指向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故先秦时期所谓的小说,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所形成的,是各家互相批判和攻击时所用的、带有鄙夷色彩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对广大社会成员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强弱、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强调公正与私行的对立,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认为社会公正应是圣王国君和各级官吏的基本道德。实现社会公正,一是法制的作用,行公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可靠保障;二是最高统治者国君的作用;三是以官吏选拔方面的公正公平去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3.
先秦学者(史称先秦诸子)在研究管理问题时,认为"礼"是一种管理秩序和规则,而"义"是管理秩序和规则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了义与礼的这种关系,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敬"字玺谈先秦时期儒家的修身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玺是指先秦时期人们随身佩戴的印章,分官玺、私玺和格言玺等.在战国时期将"敬"作为格言镶入玺中,说明"敬"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准则的关系非常密切."敬"字及与其相关的古玺所反映出的含义,体现出儒家学派倡导的修身准则对当时社会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内容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6.
7.
时代创伤给铁凝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烙印,历史的责任感使作家敢于直面历史,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反思曾经的疯狂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地成为一面镜子,"文革"的封建性与法西斯性更在于它将已掀翻的"吃人"的筵席再次搬上历史舞台,用封建的血统论和极其残酷的血腥将无辜的生命置于死地,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背叛. 相似文献
8.
“忠”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首先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它要求君主“忠于民”,具体表现就是要“思利民”,这是由当时的国家形态、原始民主传统所决定的。春秋中期以后,“忠”作为政治伦理原则,由要求君主“忠于民”演变为要求臣下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忠于君主,但忠于君主是依附于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的,而且忠于君主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忠”演变为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君子也就是当时的贵族“考中度衷”,为人谋尽心无隐。“礼坏乐崩”的现实、新的君臣关系以及“士”阶层的迅速崛起决定了这一演变。战国时期,由于郡县制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新型君臣关系的出现,“忠”作为一般道德原则的一面被抛弃;作为政治伦理原则,则成了对臣下的绝对要求,这在实际政治领域和一些思想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的学说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10.
11.
人类思想主题的生命解读--张资平小说性爱主题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资平的性爱小说性爱类型的多样化与恋爱结局的单一化本身,反映了性爱理想与外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了作家对人性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长期被置于否定性评价的张资平的许多小说都可以视为“准革命小说”,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道德主题开始向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转换时的必然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准政治中心时代”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政治中心的控御形态为视角,尝试建立中国"准政治中心时代"的概念.它始于盘庚迁殷,终于齐桓首霸,分成三大阶段,商后期为安阳准中心期,西周为岐山西安洛阳互补准中心期,东周初为洛阳准中心期.三阶段之问当然有不同的变化,但较之后世的"疆域国家",政治中心的控御形态在其主体、对象和方式诸方面仍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晚清粤方言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一个特殊分支,主要有传教士小说、劝善小说、清末劝业小说和革命派小说四个来源,其创作目的均明显指向思想宣传。思想宣传的关键在于取信于读者,因而"真实"成为这一批小说生产者的共同创作追求。这种"真实"通过语言艺术、叙事技巧、题材选用等外在形式体现为"感觉真实"与"历史真实"两个方面。晚清粤方言小说并非一批孤立发展的作品,而是始终参与到中国小说的近代化和中西文学对话中。过去研究者对于中国小说近代化关注到的更多是小说虚构性的"合法化"和虚构手段的提高,然而小说这种文体的"虚"与"实"是辩证统一的,中国近代小说的虚构所追求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恰是艺术真实,晚清粤方言小说的"感觉真实"与"历史真实",亦恰为中国近代小说发展的一个特殊缩影。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先秦典籍,从中西文化对话的角度对先秦儒家本体论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先秦儒学本体论与宋明理学的关联、比较,进一步对先秦儒家本体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斗争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迷惘的一代"小说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根源,是战后动荡不安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异化感和幻灭感,其杰出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特点,即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西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小说所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小说虚构理论出现在近代,其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整体变革,其中包括外来文学冲击下小说外延的变化、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知识系统的重组等.小说虚构理论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事件.虚构理论的出现,与近代以来小说自身构成的变化及小说之外的其他文化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壮族设计艺术可以分为实用器具设计艺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图形设计艺术、服饰与织物设计艺术四个主要门类,这一时期是壮族设计艺术的起源时期,奠定了后世壮族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应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壮族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将壮族艺术设计研究作为今后壮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霍太山和霍山神的崇拜盛行,霍太山作为历史上的“五镇”之一,在其早期发展中就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和历史含义。之后,由霍太山崇拜衍生出的霍山神崇拜形象多变,对霍山神的信仰方式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的霍山神崇拜有诸多自身特色,其中对霍山神崇拜影响最大的仍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讨我国古代的森林生态状况,不仅是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于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已取得的考古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森林资源分布广泛,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都有相当多的森林分布。森林动物种类多,种群数量大,中原和北方地区有不少喜热动物和今天的许多珍稀甚至灭绝的动物,竹类、梅树在黄河流域广泛分布。湿地和水资源丰富,草原广阔,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在整体上良好而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融洽,由此在客观上奠定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