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跃 《学术交流》2004,(5):146-149
1933年曹禺和他的巨作《雷雨》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流戏剧艺术大师,欧美的文艺思潮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给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古希腊悲剧可能也给了曹禺直接的启示。但我们从他所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来看,《雷雨》是以现代悲剧的形式,完成了一次与古典俄狄浦斯式的命运和性格悲剧相平行的冒险。作品烛照了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标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光。  相似文献   

2.
艺术体验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一个具体作家来说,没有艺术体验,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探讨曹禺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对研究曹禺的创作特征及创作心理有重大作用。曹禺的艺术体验主要包括作家的童年体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极大开阔了曹禺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作家的创作题材,影响到曹禺创作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3.
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迟桂花》与《茵梦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睿 《社科纵横》2006,21(3):105-106
郁达夫的《迟桂花》与施笃姆的《茵梦湖》在诗情画意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从两位作家与诗画的关系来做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郭弘 《社科纵横》2007,(9):105-106
七绝《从军北征》是李益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把音乐形象、景物特点和人物情感有机融为一体,构成寓意深邃、哀婉深沉的诗歌意境。本文从色、音、情三方面分析征人思乡之情,从而领略李益边塞诗情韵兼胜、含蓄动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的重要国度,其代表作———《雪国》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特征是:起步较晚,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的研究阶段较长;日本等国研究成果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进程;研究领域宽泛、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景广阔。中国的国情及传统文化对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坚 《社科纵横》2007,(9):109-112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和曹禺的《雷雨》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力作。在阐述两部话剧在意象选择、情节构思和女性悲剧等方面有着颇多相似之处的同时,本文亦对两者在抗争主题、情感走向和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不同作了相应的比较分析,并试图通过考察两位剧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和彼此不同的创作观念来综合剖析这两部剧作,以期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剧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曹禺、老舍、郭沫若等文学大师的培育和促成。其中,曹禺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成就对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曹禺戏剧对人艺舞台演出的完美整体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等方面也有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8.
铁国花 《社科纵横》2005,20(3):150-15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学作品在反映一个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时,不能不反映这个民族的特点,史诗《格萨尔》的民族特色具体体现在其所反映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所描述的民族内心世界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赵建霞 《社科纵横》2006,21(9):139-140
《三国演义》直接模仿借鉴了史书的编纂体例,将通鉴式的编年体叙事结构与人物列传体的叙事结构相结合,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和空间的不停转换来编织纵横于时空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全面反映一个时期的总体面貌。同时又以人物的重要经历为结构线索,以主要人物参与的重大事件构成结构的主要环节,刻画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0.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刘晓丽 《求是学刊》2005,32(6):101-105
1931年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本文以当时的大型文艺杂志《艺文志》为标本,钩沉其办刊方式、文学作品,借此揭示其构筑的伪满洲国时期文学发展的状貌,并探讨强权挤压下文学独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胡德海所著的《教育学原理》是从中国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现状和地位入手,深入阐明了“什么是教育和什么是教育学”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进入教育学领域的导游图。  相似文献   

13.
张小平 《社科纵横》2009,24(11):74-78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戏剧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叙述方式的变化、舞台多样性的追逐、舞台自身语言丰富性的追求、观众和演员关系的强化以及戏剧结构的多样性的探索五个方面。此时的先锋戏剧在西方思潮蜂拥而入的大潮中,积极探索着自身的艺术品性和魅力,植根现实又超越现实,来源生活又义无反顾地踏上追逐先锋价值与意义的征途。  相似文献   

14.
李维兴 《社科纵横》2006,21(3):165-166
对于《佩特森》的主题———寻求补救的语言已有不少研究,但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即诗人本人)要寻求补救的语言呢?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补救的语言呢?国内外对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现代语言危机导致了诗中所描绘的种种悲剧和混乱,文学语言和社会语言的脱离又是现代语言危机的集中体现;《佩特森》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担负起诗人的职责,开始寻求一种补救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贴近大众、符合美国经验和口语节奏的“美国习语”。  相似文献   

15.
杜勃罗留波夫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来评价<大雷雨>中卡捷琳娜的存在意义,但却将卡捷琳娜之死所引发的思索囿于道德评判之中.剧中女主人公之死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评论家没有进行过多的言说.死亡本身与优美或者崇高无关,但死亡所产生的后果和死亡向观者(读者)所敞开的内容并非仅仅是生命的消逝,在其消逝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2,18(1):88-90
曹禺早期话剧受现代主义影响比较明显。主题方面带有现代西方哲学的色彩 ;表现领域扩展到人的潜意识、非理性层面 ;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段。对现代主义的吸收使曹禺早期剧作更深刻新颖  相似文献   

17.
王学翠 《社科纵横》2006,21(2):159-160
卢梭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的《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的爱情,借此表达了他平等、自由的观念,控诉了不平等的等级观念;而同时,他这种对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直接引发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8.
《史记》体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保成 《求是学刊》2005,32(6):117-124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史记》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不以司马迁本人的认识来解读《史记》,而是将后人的某些“程式化”的认识强加于其书。文章试图以司马迁本人的史学思想为指导重新对《史记》作一考察,以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跋娑十三剧中的独幕剧《仲儿》为例,以印度戏剧理论的代表作《舞论》为据,从情节、味、语言等入手简要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跋娑的戏剧风格。作为早期古典戏剧的代表,跋娑善于对已有材料加工改编,巧于设置情节冲突,营造舞台效果,其语言既有时代特色,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李含 《日本学刊》2005,(3):130-143
日本文化的原型存在于日本古代神话和历史叙述当中,因此有必要从神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日本文化的性格进行研究。本文从对《古事记》的有关记述的分析入手,通过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对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共同体主义的“场”的伦理以及母性社会原理等性格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