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造与再创造--论诺·弗莱的精英文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莱的精英文化观与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F.R.利维斯(F.R.Leavis)、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人的文化学说具有一致性,将文化看做一种理想的力量.弗莱在强调文化的继承性的同时,强调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面对当代文化矛盾,弗莱提倡文化多元主义、文化的非中心化,反对文化后殖民.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这一终极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英国近代思想史中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和信仰危机。这场危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19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与维多利亚道德的张力运动的结果。诗人、思想家马修.阿诺德的神学救赎方案,实际上是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最后确证。  相似文献   

4.
马修·阿诺德在《批评在目前的作用》一文中,谈到批评与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批评可以与创作一样是高级的才能,人也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由于现代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现代诗人要写好诗,必须有批评能力,否则,写出的诗就贫乏、没有生命力。此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批评与创作各有自己的媒介,前者更依赖思考,后者更依赖想象,思维方式不同,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创作者都有丰富的批评才能。  相似文献   

5.
大众社会理论牵系着文化研究的源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英国文化主义的源起。本文着重考察大众社会理论的英国脉络,注重英国大众社会的形成,详细考察以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F.R.利维斯建构起的"文化-文明"传统对文化主义的塑形,爬梳英国文化主义源起的独特背景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奥尼尔戏剧在经历了三四十年代的译介高潮和五六十年代的低谷期之后,重新出现在中国读者和观众的视野中,并形成了第二次译介高潮。该时期产生的汉译本对中国的文学界、戏剧界以及读者和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尼尔戏剧的汉译本,原文为特殊的文学样式---戏剧,且部分译本被多次搬上舞台,其受众可大致分为读者与观众;按译本实际产生较大影响的标准,又可将读者进一步分为译者和知识界。以译者、知识界和观众的分类,可以对20世纪末奥尼尔戏剧汉译本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金斯伯格被认为是发端于 2 0世纪 5 0年代并持续影响到现代的美国“垮掉一代”文化文学思潮的代言人 ,他本人也由最初文学、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转而为主流文化接受 ,并成为其一员。考察金斯伯格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的相互关系 ,可知金斯伯格等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原因 ,同时他们也有效地利用了大众传媒与公众情绪形成互动关系 ,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理念根源于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西方现代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自然法理念的冲击和启蒙,对如何认识和建构法治提出了种种观点;在政治层面,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它对我国当代法治精神的建构仍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梵澄与尼采     
二十世纪前期关于中国出路的思考从各个方向汇成两股合力,那就是西化与保守,尼采学说就是这西化力量的重要一支,它以个人主义和价值重估为支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典价值尺度,与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道共同承担起“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化话语权.徐梵澄在鲁迅直接影响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首译了《苏鲁支语录》等四部尼采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首次梳理了“文化大家”梵澄与尼采的密切联系:梵澄翻译尼采前的国际尼采热和中国学界对尼采的初步介绍;梵澄翻译尼采的具体事因,尤其是来自鲁迅的督促;梵澄对尼采学说的认识和辩护;最后亦包括梵澄所译印度哲学思想对尼采的超越.本文意在阐明梵澄所译尼采对中国思想史乃至时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拓荒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李白诗歌在美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翻译和传播,对美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认识和了解李白的诗歌,这也正是李白诗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采集、整理、传承、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分为20世纪以前、20世纪、21世纪初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不自觉、散乱到自觉的、体系化的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大冶铁矿自1890年在铁山设局开矿以来,对大冶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对大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近代大冶铁矿的开发对大冶社会变迁影响的实质是近代化的进程。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由沿海城市向内陆长江沿岸区域发展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末,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合力作用下而涌起的时代思潮。其独异的诗学理念,其狂飚突进、又迅速沉寂的涨落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与"哲学"等不同维度进行观照、探究,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文学规律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白垩系储层中低渗透储层占73.11%,储层中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及无序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整体含量较低,但局部富集。室内敏感性实验分析表明: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具有敏感性复杂、多种敏感性共存的特征,敏感性尤以水敏最强,是造成主力油层低产、无产的直接原因。酸敏实验表明:常规土酸酸化不能有效改善研究区的储层物性,也不能有效降低储层水敏性。针对研究区储层具体特征,筛选配制了配方为8% 盐酸+2% 醋酸+2% 氟化铵+1.5% 粘土稳定剂A+2% 铁离子稳定剂TLJ 的复合解堵液。模拟地层温度、压力条件,进行了水敏样品的解堵改造实验和原样提高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蒙脱石及伊/蒙混层矿物相对含量高、绿泥石相对含量低的储层,该复合解堵液具有较好的解堵效果和物性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闲适文学的热情 ,文化交流的日益颇繁 ,也使得人们对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更加注目。人们对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困惑司空见惯 ,对文化身份的探讨也在蔓延展开。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追溯林语堂的文化身份的遭遇 ,有助于我们直面文化碰撞中的文化认同与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