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左传》中有“与立”连用的句子共两处,诸多注书对这两处“与”的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本注书中对其也是随文释义,这违反了词义的同一性原则,“与”有“一起承担”,“参与”之义。本文认为,“与立”连用中的“与”就是“参与,共同做某事”之意,而不可译为“辅助”,“自立”等。 相似文献
2.
张赟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99-102
《左传》中除了引《诗》《书》之外,最常见的称引行为便是引"谚"①和引"言"。文章从《说文》中"谚"的本义入手,主要以《左传》为范本探讨春秋时期"谚"的内涵和特点,并对春秋时期口头文献的产生和传播状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3.
韩红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2-25
本文考察《左传》中以连词“况”作为关联标志的复句,在对“况”字句的句法形式作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的分析以及对句法成分“省略”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化关于“况”字句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高树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春秋三传》中“实”字的使用《左传》最多。“实”在《左传》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状语,能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除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强调、肯定外,还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起判断词、假设连词的作用。从“实”和“是”、“寔”的关系,可窥见其功能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6.
杨高建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0-131
"主·则·谓"结构在《左传》中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对该结构中的"则"字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准确理解语法和把握文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专书研究的方法,对《左传》中作为复句中一个分句出现的"主·则·谓"结构作了统计和研究,并据此认为,"主·则·谓"结构中"则"字的主要表意功能为:陈述理所当然之事,强调主语,表假设,表对比等,并因其在复句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8.
陈师瑶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4):151-152
近年来的“老子热”使老子的《道德经》受到世人瞩目,被国内外译者竞相传译。各译者对“道”和“名”的翻译差异较大。“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内涵。“名”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rthurWaley、D.C.Lau、VictorH.Mair三个译本将《道德经》首章中的“名”英译为name,未能完整贴切地体现出“名”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名”译为name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高晓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75-177
《左传》和《国语》中记载了大量春秋时期在诸侯国间的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的情况。通过分析汇总这些材料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现象其实是周初“礼乐”制度演变的结果,有着特定的礼制仪程,在各类外交场合中运用非常广泛,在当时的外交活动中地位非常重要,而最终取得的实际外交效果也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朝鲜燕山君四年,士林派遭到勋旧派的疯狂打击,史称戊午士祸。其中,以南孝温为首的竹林七贤,作为诗人兼处士群体的代表,亦被殃及。他们学术上重诗而轻道,政治上重隐而轻仕,既不满士林派中性理学家的弃诗之论,亦不满勋旧派的宗宋之说,后世朝鲜诗坛从宗宋到学唐的转变,由此开始萌芽。南孝温的《师友名行录》和《秋江冷话》具有互文关系,藉此为中心,追溯历史,正可探寻文学深处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1.
12.
李菁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1):49-51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提出“入联公投”并不具备任何法理上的依据。台湾不具备加入联合国的资格,不存在民族自决权问题。公投不等同于民主。 相似文献
13.
王炯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271-276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李达的"两论""解说"则是得到毛泽东本人赞赏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对"解说"的修改和李达的再修改反映了他们之间平等切磋学术的科学态度。李达的"两论""解说"既是"我注六经",也是"六经注我",不仅详尽地逐段解说了"两论",而且发挥了"两论"的若干重要观点,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在新中国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与“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梓的儒家情怀与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书有非常浓重的“天下”、“古今”意识,影响于故事地点与人物隶籍、游历之地的设计等,都有特别的考虑。最突出是从“山东汶上”写起,又写周进、王惠为汶上人和王冕、虞博士等也要来山东等等,都是一种深曲的笔法,有深隐的寓意。 相似文献
15.
陆忠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116-119
風中所从的虫,是人们把风筝的形体误书为虫的缘故。《说文解字》解释风的结构,说从虫凡声,许慎以后的人都不知道虫不是虫(蟲),误解风是从虫(蟲)凡声。 相似文献
16.
1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6-120
春秋三传惟《左传》最善于礼。《左传》中记录了大量行于春秋时期的礼制实例,故前人研究先秦礼制,多将其与礼书互证。《礼记》作为三礼之一,亦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先秦礼制。通过对《左传》与《礼记》中礼制的合异探析及举例论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哪些礼制是属于春秋时期或更早之前的周礼,哪些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变礼,甚至于是后儒整齐划一增饰附益的理想礼制。 相似文献
18.
张应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6-19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20.
杨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左传》、《国语》中所载的赋诗言志,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是一种用诗者依据当时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采用相似性联想,通过断章取义的吟唱诗章委婉含蓄地表达意愿,且需对方揣测意会、双向互动才能完成的复杂而微妙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