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楹联趣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楹联就十分喜爱。古人欣赏对联,一要追求字写得漂亮,二要讲究意义吉庆。相传,因王羲之笔势流畅,字体清新,一年春节之时曾连贴三次对联,皆被人揭走。一年,聪明的王羲之忽然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邻人一见,无不摇头走开,自然没人再揭。然而,就是在元旦那天早晨,他挥毫又在两联的下边添上了几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字样。人们无一不拍手叫绝。 古时候,还有一些写在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的楹联,更是别出心裁,语颇隽永。山海关  相似文献   

2.
据说,晋代大书 法家王羲之,有一年 搬到一个新的地方 居住,正值大年三 十。大家都在做过年 的准备工作,有的已 经写好了春联。 当天上午,他叫 儿子王献之拿来笔 墨纸砚,欣然挥笔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不料,春联刚贴出去不一会儿就不翼而飞了。原来,当地的群众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大家都把他的墨迹视为珍宝,千方百计地寻觅收藏。不用说,这副春联是被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一副“莺啼北里,燕语南郊”,叫儿子再贴到大门上。结果还是“飞”走了。王羲之暗自好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又写了第三副春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用刀子从中一裁两段,贴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兰亭序》不入选问题的研究清水凯夫一历来论“不入选”理由有关《昭明文选》不收王羲之《兰亭序》一事,在唐代,它的“不入选”问题并未引起争论,但有宋一代,争论却炎然兴起,一时出现了种种假说。首先,宋·范(陈)正敏赞成季父虚中所说“《兰亭序》暮春而有...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5):56-56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相似文献   

5.
‘名士”一词,原出于《吕氏春秋、尊师》篇,与“显人”一词同提,当指“知名之士”而言。“知名之士”在古代,一指名望高而不做官的人,一指以诗文著称的人。东汉末年,地主阶级中一些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形成所谓名士集团.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自言“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让县自明本志令》),但也愿意向名士集团靠拢。晋代崇尚清淡的朋友,如“竹林七贤”之类,都被称为名士。东晋时的名士,聚会做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一些名士歌饮于山阴县的兰亭,“一觞一咏”,凑成诗卷,由王羲之作一序文。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杂帖》全面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杂帖》作为研究王羲之的珍贵材料,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从而奠定了王书的独尊地位。唐太宗“崇王”,有下列缘由:统一的大唐帝国呼唤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的书风,这也符合太宗的文治之需;太宗书法受精通王羲之书法的虞世南浸染,太宗爱屋及乌,增加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感情;另外,又凭借道教的影响,王羲之书法终于被唐太宗推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8.
入木三分     
晋代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字,雄劲不失秀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王羲之曾随皇帝去北郊祭地祭祀,皇帝见写祭文的木板由于久历风霜,已被腐蚀得残破不堪,当即命王羲之重写一块。王羲之大笔一挥,一排排苍劲浑厚的字迹就呈现在木板上,当匠人们拿去刻字时,不禁大吃一惊:“天哪,这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是因为和王述矛盾激化而辞官的传统说法不全面.王羲之与司马昱之间、琅琊王氏和司马氏之间,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以及它们与东晋权臣桓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导致了王羲之的辞官.所以说,王羲之的辞官是东晋门阀士族内部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加伟 《市民》2006,(7):28-31
初夏以来,台湾“第一家庭”弊案不断延烧。燠热的政治之夏里,陈水扁焦头烂额,民进党向来自诩清廉的形象也迭遭重创。整个揭弊过程中,台湾传媒起的作用岂止是推波助澜,简直可以说是一马当先、大放异彩。 为什么媒体可以揭“附马”之私?为什么主持人可以单枪匹马挑战贪腐特权?媒体受到了怎样的压力?怎样的信念使他们坚持初衷,不被收买,不惧威权?他们又采用了怎样的策略。避免政治势力的恶意阻挠乃至封杀?  相似文献   

11.
绍兴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绍兴除现在所辑五县一区外,还包括今萧山、余姚等地,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名家。但对于绍兴书法史的研究,今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及其在书史上的影响,今录在绍兴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十大书法家于后,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一)王羲之书法自东汉末年成为艺术以来,至东晋一代,楷、行、草诸体渐趋成熟,成为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王羲之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徙居会稽山阴,官至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  相似文献   

12.
老翁朝廷献假“字”,李世民密谋真墨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重王羲之的墨宝。他在未登基之前就曾立下誓言:日后若手中有权,一定要把王羲之的耀宝全部弄到手。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正足百废待兴的紧要关头,却不忘寻找王羲之的真迹,开出重金收购《兰亭序》。  相似文献   

13.
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言:"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常言道"书如其人",王羲之的书法风采为何不像王家子弟,而像谢家子弟呢?通过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谢家子弟的气质风采,深信袁昂之言不虚。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其书法历来受到众多大家的推崇,从唐代的欧阳询、诸遂良到颜真卿、柳公权,到宋代的苏、黄、米、蔡,以及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都对其推崇备至。在书法艺术上,王羲之在继承汉魏时期笔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其书法以灵动飘逸为核心,后人常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其书法。本文从书法风格、形成原因两方面,浅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被中国书法界誉为──“书圣”。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照耀了整个书史,本文从“刚”与“柔”、“均”与“势”、“形”与“神”等方面对《兰亭序》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学习王羲之书法艺术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海花 《社区》2004,(12):47-47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与深入,物业管理纠纷可以说一直不断,物业公司也总嚷嚷着干物业这一行不挣钱,但大家还都争着去做物业,有的物业公司即使被业主解聘了,仍然赖在小区内不走。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老总自揭黑幕,披露了物业管理费用中的种种黑洞。物业公司明着赚黑钱  相似文献   

17.
<正>在翰墨的世界中,在中国漫长的文化河流中,有这样一篇文章,以其超凡脱俗的文采和深远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这便是王羲之所撰的《兰亭集序》。王羲之以无与伦比的书法之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历经千年依旧耀眼夺目。这部杰作不仅仅是一篇流传广泛的文献,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它所展示的不只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种高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书圣”桂冠在东晋断不可得,本文试分析了王羲之书法声名大振于唐的别因。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均有着闻名遐迩的崇高地位,可谓冠绝千古。与王羲之、陶渊明同一时代的史学家习凿齿,史识超群,功勋卓著,特别是其"越魏继汉论"即"国家应大一统论",在史坛上独树一帜,影响至今。其知名度理当与"王""陶"相伯仲,然而,囿于诸多原因,习凿齿的英名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所遮蔽,以致不显山露水,甚至为世人所误读。因而,探究其深刻原因,彰显其光辉业绩,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入木三分     
《阅读与作文》2008,(11):6-6
此语出自唐&#183;张怀璀《书斯:王羲之》。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因他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人们又称他办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刚劲,历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所以人们学习书法都以他的字作范本,古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