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模仿的历史,在模仿中创造,在模仿中前进。世界需要模仿,生活中离不开模仿。模仿出于人类的天性,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了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最善于模仿。人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从蜘蛛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在寻找着写作的秘诀,其实,一个很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模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唱歌。”可见,人类最初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写作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不妨谈一谈在写作教学上模仿的方法、技巧,以便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3.
论自然保护区及其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无论是从经济、社会、文化还是从科学的发展角度看,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无生物资源──都是发展社会福利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在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内,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开发的深度是不同的。远古时代,人口不多,资源相对十分丰富,人类一般不用担心产生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就不必考虑自然保护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在不断地增强。对…  相似文献   

4.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思想,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对现实科学分析基础之上而得出的.一、科学依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印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总体概括,内涵丰富、完整.这个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经验,人类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历史记忆。于是历史书写就承担起了总结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使命。历史书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现象。首先,历史书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书写主题和书写方式,于是历史的不同阶段才呈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就历史是如何发展为世界历史这一过程而言,横向发展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中,人口流动、战争、商业贸易、宗教等因素起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四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一起椎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意义自从有了人,就开始有人类历史。讲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都离不开讲人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教历史应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讲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但历代的杰出人物,帝王将相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当权者决策者,也都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历史发展中,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化学与人类就密不可分了.从人类第一次使用火开始,化学的发展,就开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一切已为我们熟知.然而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的,在对材料的要求愈来愈苛刻的现代,在愈来愈高的“环保”呼声中,化学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相关学科作为现代化学的发展与外延,对人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广义地说,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既往的发展过程。人是历史的主体,因此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但人的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史难以截然割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这就是说,历史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中国人的历史,从新近发现的巫山猿人算起,距今已有180余万年。  相似文献   

10.
文献是不断发展的,当旧的文献形态不能满足人类需求时,文献就会产生变革。图书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因为文献是图书馆建立的基础,文献的发展势必对图书馆事业产生重大影响。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图书馆从产生到体系完善、功能发展和形态变革都离不开文献发展的推动。从图书馆工作的具体环节看,文献发展也会冲击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方式和手段及图书馆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进行分析,以回应为什么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器官投影说”等技术哲学思想作为分析工具,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历程。发现在理论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加深了对人类智能的模仿的同时,更倾向于由机器与人类共建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中,人机关系也从“分离”更多地走向“交融”。因此,人类除了能在本质层面上作为人工智能这种人工物所模仿的终极目的而存在,还能在个体层面上作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行动者发挥智慧功能,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相似文献   

12.
思考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地大物博,在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中曾有过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绝非清朝统治者所炫耀的“天下精华仅有,何需卖物”.中国需要世界,需要世界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但从明朝中叶起,却以孤傲独居于世界之外,闭关锁国.这种与世界隔绝的状态,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在这期间,我们失去了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大好时机.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时期,整个世界经济都在腾飞,我们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而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西方的封锁,我国对整个…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人类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从人类的生成和发展这一历史视野来看,市场经济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促进了普遍独立的个人主体的生成.市场经济,就是以价值规律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来调节社会资源或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所谓个人主体,是指从群体中独立出来的自主、自立、自律和自由的个人,它具有人格独立、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其中,独立型人格对个人主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都确信历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本质、规律、过程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然和必然的揭示,然而实际上它还包含了对人类历史的应然─—人类社会演变发展的理想状态的体认,并且以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价值判断为指导。因此,历史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价值观是历史观的灵魂所在,生命所系。当一种历史观为社会所接受并据以指导、组织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历史的应然也就在历史创造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成为必然并转化为实然.  相似文献   

15.
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数是从1和2开始的,初民数的观念的起源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具象走向抽象.再从抽象走向序列.初民数的观念形成历史在这三个阶段中皆是通过艺术符号表达出来的。数的观念自身的外在物质呈现.即初民数的观念外化为固定的符号书写方式.是在甲骨文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10,(9):63-63
水是生命之源,动物们也离不开。在长期的进化中,它们学会了巧妙用水,其节水“智慧”令人类惊叹。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印记着文明进步的足迹,它促使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工农业生产到尖端的科学技术,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到现代计算机语言的编排合理化、科学化都离不开数字及数字运算,可以断言,离开了数字及数字运算,整个文明世界这架巨型机器就会运转不灵。数字在人类社会的广泛使用,给语言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了语言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稍加考究,就不难发现,数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成语,英语里称“数词习语”。汉语里的“一心不能二用”、‘’一千二净”、“…  相似文献   

18.
人类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生存问题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自身,人类实际上也是在不断解决旧的生存问题同时又面临新的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寻着自身生存之道,积淀了丰富而深速的生存智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更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生存之大道,为人类贡献了高超而又意义深远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和谐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重温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一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关于人类文艺的起源在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而又莫衷一是,本文把问题放在原始社会这一历史范围之内,从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视角出发,得出了文艺起源于以生存为中心的人类三大生产的新结论.并从当代文化选择的历史动向、中国艺术精神的诗性气质、华夏人文源头的生命智慧三个方面,逐层推进地讨论了气化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文学本体观念的全新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