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料索引     
君子之交淡如水林回曰:"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相似文献   

2.
    
韩菁 《百姓生活》2013,(3):16-16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淡”,拆字却是“一水傍二火”,自然天成、相依相偎。这是何种意境,何等气度,寓意深刻.意蕴悠长。自古文人似乎对“淡”,向来情有独钟。菊,便是绝佳的寄予。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典雅》中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菊之淡,与人之淡,相喻相通。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淡泊明志,活出真我。  相似文献   

3.
法律顾问     
《社区》2004,(2)
企业无故拖欠工资,职工应如何索赔四川省自贡市读者闫敏华来信问:今年年底,工厂无故不给我们发全年工资,我们知道在《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相继发布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等规章。我们想知道关于企业无故拖欠  相似文献   

4.
略论先秦玉器文化何平立如果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那么中国亦可称是玉的国度。古往今来,中国人无不以玉为贵,以玉为美,爱之、赞之、佩之、戴之,并认为玉能祛病避邪、延年益寿。《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下去身,君子...  相似文献   

5.
姜守华 《百姓生活》2013,(11):28-28
读者问: 我小儿子今年25岁,经常无故殴打他8岁的侄子。这样的情况持续至今已有半年多。我们怀疑他得了精神病,  相似文献   

6.
鲁石 《中华魂》2014,(12):51-53
正中国文化对"淡"之味情有独钟,崇尚淡味养生、以淡潜情、淡以明德、淡雅为美、淡定智慧。在社会日趋急功近利及豪奢浮华的当下,"淡"字犹如暮鼓晨钟,提醒我们静心品味生活的本真,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自在。淡味养生在味觉上,淡与咸相对。淡味以水为代表,咸味以盐为代表。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成熟期,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均以“淡美”为尚.本文力图揭示出这种“谈美”的高品位.“谈美”,作为审美形态有如下特征,作为审美范畴有如厂内涵:(一)虚静“虚静”,是就艺术境界形质部分的“密度”、“浓度”而言的。是指其“密度”、“浓度’”的“稀薄”.“虚”,是“谈美”的首要的本体性品格.这一点,早在《老子》那里就已得到充分的阐明.《老子》论“淡”,虽然不是针对文学而言、而是针对“道”而言,但他却以“虚”与“淡”紧紧地联在一起,甚至互任、互训.老子在将“道”描述为“淡”的同时,亦将“…  相似文献   

8.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以来温,韦,柳,击靡曼婉媚之柔性,变香软为骚雅,洗农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区别在于一为“天人合人”,一为“主客二分”。由此引发出中西文化一大差异,即:西方文化既重科学,又重宗教,以肯定方式达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既淡科学,又淡宗教,以否定方式完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差异在中西审美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婉媚之柔情,变香软为骚雅,洗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老年》2013,(4):31-31
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4,(34):49-49
编辑同志:我所在的公司为加强客户对员工的监督,专门在营业大厅的醒目位置设置了意见簿,并特意告知欢迎客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于“榜上有名”的员工,由公司根据性质及其过错程度,分别给予减少扣除月奖、年奖的处罚。一个月前,我因上班中途内急而上了趟卫生间,刚排队轮到办事的客户张某,见我突然离岗约10分钟,心中大为不满,遂在意见簿上写下“擅自长时间无故离岗,建议加强教育管理,将客户至上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虽然张某所说“无故”与“长时间”属不实之词,但却造成了我一定的损失,即被公司扣除半个月的奖金。请问:张某是否侵犯我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13.
郭尚先书法以晋唐传统帖学为宗,崇尚古淡萧散之意趣,其行书强调风神,秀丽飘逸,尤得晋人三味,成为晚清帖学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慈禧带热清代翡翠收藏 古语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我国自古就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从商周时期开始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留下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器文化,留下了和氏璧等古代名玉的千古传说,也留下了金缕玉衣这样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玉质珍宝。  相似文献   

15.
说“淡”     
说“淡”李戎“淡”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一种品位极高的美。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需先生在台湾出版的《国文天地》杂志第六卷第八期的《荣趣》一文中说:“我喜欢淡:譬如淡蓝的天,淡绿的湖,淡泊的陶诗,淡如水的交往。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日;‘世法唯恐不浓,...  相似文献   

16.
目前辞书所释魏晋南北朝词语,尚不完备,故撰写《拾零》,拾遗补缺。所释之义未必尽当,还望赐教。无何为无故、无端之义。今新版《辞海》、《辞源》释此词时,均列二义:一指不久,二指没有什么。惜未列其汉魂以来的常见义。如:《汉书·金日(石单)传》:“何罗亡何从外入。”颜师古注:“亡何,犹言无故。”“亡”与“无”通,“亡何”即“无何”。刘淇《助字辨略》卷二云:“诸无何并是无故之辞,无故犹云无端,俗云没来由是也。”“尚书于果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无何欲移,以为不可。”(《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无何欲移”即无放要迁移。“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句日之中,无何而去。”(《高僧传·释道融》)此谓无故离开。“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揔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洛阳伽蓝记·城西·宝光寺》)“无何都崩”,即无缘无故全崩塌,所以视为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17.
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放飞一份沉寂的梦想于远方。不问世界那头,今夕是何年。聆听心音,云淡风轻,浅唱人生。以天为笺,以地为笔,描一方世外桃源给自己。拈花一笑,阳光温淡,岁月静好,时光在这里停泊,只愿此生就这样慢慢老去。  相似文献   

18.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19.
张毅 《新天地》2012,(1):24
我很喜欢一个字:"淡"。"淡"字蕴含很多人生哲理。淡是一种宁静,是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飘逸;淡是一种大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淡是一种镇定,是竹杖芒鞋萧瑟处,归去!也无  相似文献   

20.
张栻开创南轩学派,为南宋中兴时期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他一生与道进退,矢志致君泽民的事业,其诗歌即有深入表现,渗透着以道自任、忧患民瘼的精神情怀。与社会政治中“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内在相通,赋性冲和、钟情自然是其个性品格的另一面,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自然山水在其诗中表现充分。他主张学者不汩利禄,不眩文采,“淡乃其至”成为其人生境界与诗学追求,他往往以冲和的语言、平淡的意象营造出淡雅诗境。明道义而抒性情,以思理慧性见长,是宋代诗学乃至宋学的特色,张栻与道进退、淡乃其至的人生境界与诗歌书写可谓典型,对南宋中兴时期学术发展与多元诗学风貌的建构具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