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典范,现代相声仍是当今娱乐主流.然其开创者究竟为谁尚存争议.现在公认:张三禄因是最早的相声艺人而被认定为创始人;更多的认为"穷不怕"广收门徒、创建了完善的相声派系、倡导组建了相声行会,才是真正的现代相声"祖师爷".但两人都没有发展出成熟的现代相声艺术和意识,缺少成功的典范作品,名难其实.而"相声八德"则以成熟的艺术形式和自觉的意识真正开创了现代相声时代.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相声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相声有的可"炒"了,相声的可炒决不仅停留在几年前无休止地争论相声滑坡与否,而是可炒的面实在太广了.相声最值得炒一炒的是,相声年轻了!  相似文献   

3.
相声是北京人传统娱乐的一种,时代更迭,老北京人好这口儿,新北京人对相声也没忘情。每逢周末,北京各大茶馆、剧场座无虚席,放眼望去,80%都是学生和白领模样的年轻人。您再往台上瞅,一张张面孔都透着那么青春,别瞅太仔细了,没准还能发现青春痘。谁说相声在衰落?看看网络上相声论坛里热闹的讨论,听听这震耳欲聋的笑声和欢呼吧,咱也甭解释啦!作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相声宝刀未老,越来越多懂相声、爱相声的年轻人加入了传承的队伍。相声非但没被E时代淘汰,反而在新环境中优游自如、根深叶茂。相声的魅力何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相声的第一流派,侯派相声的发展浓缩了当代相声发展史。通过侯派的发展看,推动当代相声兴衰变化的关键要素有三:一是高雅化之力。当代相声渐趋高雅,表演风格日渐美化而具“学究气”。高雅化使相声获得了文人支持和高端市场而一举成功,但也逐渐失去底层观众而日渐衰落。二是政治化之力。政治推动当代相声至最高潮而显赫一时,也使其艺术观念畸形化、创作工具化及艺术手法扭曲,失去了根本而致日后衰败。三是新媒体之力。新媒体推动当代相声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但也使之沦为滑稽快餐。电视媒体促使当代相声演化为喜剧小品,最终偏离了传统相声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相声最初混杂于众多说唱艺术形式当中。清朝末年八角鼓艺人张三禄第一个采用"相声"一词,并将其搬上表演舞台。之后相声经过朱绍文、"相声八德"等几代艺人的加工创作,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外部因素分析看来,多重的文化背景是促成相声艺术产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幽默诙谐的满族文化赋予了相声幽默的灵魂和乐天的气息;纷杂多彩的市民文化为相声的创作提供了故事素材和叙事场景;北京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天桥和茶肆酒楼等为相声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空间与渠道。  相似文献   

6.
长啸 《新天地》2011,(2):26-27
马志明今年66岁,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长子,他深得马派相声真髓,相声表演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的风格,被马迷尊称"少马爷"。  相似文献   

7.
黄勇 《北京纪事》2016,(1):36-39
爱听相声的朋友都会注意到,很多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喜欢用"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作开场白.这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实际上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经多年研究后,对相声总结出来的精辟定义.这大概应该算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重大贡献吧.至少是因为他的不断强调,他的弟子和相声后辈们将这话口口相传了下来.我非常幸运,37年前曾现场聆听了他的一堂课,并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他提出这个关于相声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同志息影舞台以后,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他跟南开大学中文系讲师薛宝琨、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李万鹏、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汪景寿一起,正在研究中国相声史。目前,第一部分《相声溯源》已经脱稿,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是《相声溯源》的“总论”部分,先行单独发表,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9.
相声艺术作品具有独创性,并且有明确的创作过程和首次表演者.而这三者都可作为著作权的客体.由于历史原因,相声业者重视行业内的自我保护,却忽视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相声是表演艺术,相声作品的著作权与表演权密不可分,应当按照著作权法律制度的要求保护创作者、表演者、广播者等相关权利人与著作权相关的人身权利和经济权益,这也是相声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欧阳洁  刘逸 《北京纪事》2010,(11):68-71
在北京城,郭德纲的德云社曾经将传统相声搞得火热,高小攀的嘻哈包袱铺把相声变得时尚。而如今,又出现个赵臣的嘻哈相声瓦舍,他建立了一套企业化管理相声团队的模式,他团队说相声的大部分都是本科生以上,而且他还打破相声界的师徒制管理传统,破天荒地给演员开保底工资每月3000元,并且办理了三险……  相似文献   

11.
赵松涛年龄:30岁爱好:相声、快板创业项目:相声、快板等文艺表演创业年限:4年我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相声是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也是最受欢迎的曲种之一。然而,随着各种类型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与中国的京剧等艺术形式一样,相声也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基本功扎实的后起之秀不继、  相似文献   

12.
试论相声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声是民間口头艺术,是曲艺中的一种,具有不同于其他曲艺形式以及文艺形式的特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足以引入发笑的“包袱儿”来暴露事物矛盾,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毛主席指示我們:“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艺术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統一。”这是評价一切文艺作品的正确标准,对相声艺术是完全适用的。什么是相声的內容呢?在今天,就是革命的政治,无产阶級的政治。什么是相声的形式呢?就是引人发笑的“包袱儿”,就是构成“包袱儿”的語言。从这个意义上說,相声是語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春晚及一些其他相声节目中的精彩对话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相声幽默语言的语音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相声幽默语言的构思方法,更好地了解相声语言的幽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曲艺,相声在走上电视屏幕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声的艺术生命在于讽刺。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强大的社会效应要求电视的节目内容必须遵守宣传政策和文艺政策,由此相声的内容转向歌颂。作为电子媒介,电视相声在传播方式上不同于剧场相声,因此对演员的要求也不同。电子媒介的属性与相声艺术属性的矛盾导致了电视...  相似文献   

15.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闫萌 《北京纪事》2011,(5):75-77
我本是一个对相声颇有兴趣的小女子,现在这些青年相声演员中,我认为最有范儿的,最帅的,我最喜欢的那必须是曹云金啦。我开始注意到曹云金,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我们在宿舍里百无聊赖,就听曹云金的相声解闷,有好玩的段子,就一边笑一边学。  相似文献   

17.
一相声是以口语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对话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曲艺.它来自民间,和一切脱胎于民间的艺术一样,在它们还未臻成熟时,往往不能登大雅之堂.早期的相声,只是流浪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被称作“玩艺儿”.不仅观众这样称呼,相声艺人们自己也这样称呼,可见人们这时候还不可能预见到它百余年后会发展成为一门有广泛影响的喜剧性艺术.然而“玩艺儿”一词却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方言词,含有指称供玩乐的伎艺之意.这个词至少从三个层面揭示了相声的特征:一是揭示了相声的娱乐性,即相声是一种给社会提供文化娱乐的  相似文献   

18.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火爆,是2006年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之一。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调用了各种“传统”的手段,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声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传统,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传统是在适应中生存的。聪明的商家总是善于利用流行话语的市场效应进行商业包装,郭德纲所谓的传统相声本质上是一种迎合流行话语的市场策略。传统话语的流行,有其民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背景,当传统的弘扬与民族情绪结盟的时候,许多想像的民族传统就被挖掘、被修正、被发明了。当下的传统话语只是一种轮回的流行话语,回归传统不是必然的济世良药;郭德纲的成功只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相声的成功;相声“回归剧场”不是草根阶层的胜利,而是愤青和有闲阶层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相声的演出场所经撂地场子、茶馆和园子、电视台三个阶段的变化,推动了艺术的流变。撂地场子促进了相声形成,世俗化环境使早期相声趋于低俗,场子的复合性也使相声成为“综合性艺术”。茶馆和园子环境较为高雅、观众高层化,提高了相声地位并扩大其影响,促使相声文明化和美化,并逐渐转化为“语言的艺术”。电视作为视觉媒体,使相声吸纳大量戏剧元素,采取表演性结构,使之回归了“小喜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