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便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起着概括文章内容、揭示主题、吸引读者的独特作用。好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体裁和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题好文一半”,题目拟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质量。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看出文章水平的高低.有经验的甚至可以通过标题探测出作者在扣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并由此推测出作者写作功底的深浅来。  相似文献   

2.
从近几年中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看,给材料作文要求自拟标题占绝大多数。但历年来中考评卷结果表明,大多数考生恰恰习惯于做命题作文,而面对材料作文并自拟标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以致随意命题。所以,给材料作文自拟标题成为制约考生写作能否得高分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双漂亮的眼睛会增添你无穷的魅力,而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颖独特的题目也能为文章增色,达到先声夺人、画龙点睛的效果。可是,有些同学对作文的拟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考试时作文往往胡乱拟题,或是先写文章再拟题目,结果导致文不对题,  相似文献   

4.
人们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就是指结尾要用一些点睛之笔或关键性语句,给人留下美好的余韵,从而产生“余音绕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下面历届高考作文为例,介绍几种结尾形式,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呈现强大艺术魅力,主要在主题表现上呈现出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另外,曹禺剧作的魅力还藏在他对人物的设置上用了两个妙招,一是巧用“不在场的在者”烘托气氛,二是将人物设置在一个“不可二选一”的两难境地,使人物处于一种爆炸的临界点状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同时“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采用原有的作文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要求,于是就萌生了“文集”式作文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畅 《东方论坛》2003,(1):58-65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人本精神自然地、不自觉地乃至自觉地进现、强化甚至稳固、发展.这种情况到了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与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后工业文明时代 ,西方社会由于精神隔膜而渐失传达心灵的话语。马克·麦道夫《次神的儿女》给人震憾和战栗 ,即在于剧作家从健听人和聋人之间的心理错位 ,切入沟通阻断的时代困顿 ,哲理悠远。剧中正常人与聋人间改变与反改变的冲突 ,告诉人们 :“共识”和“合作”作为不可企及的人类幻想 ,是深层的生命逻辑的反映 ,因而呼吁人性、呼唤理解 ,迷惑中的人类才能走出精神藩篱  相似文献   

9.
要领略艺术内在的生命力和魅力,方法之一就是必须对艺术实行"辩证的生命还原",即以人性的追问和反思为核心,以艺术中对生命活动的描写和表现作为艺术解读的对象,既重视其个别具体性,更注重其运动变化的辩证性,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上感悟艺术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图文并茂"对中国艺术的"渔隐"主题进行解读。但要完成对"渔隐"母题及其相关的传统绘画意象的"阅读",仅聚焦于图像学层面上的画面结构分析远远不够,还须对其中的来源广泛的隐喻进行探讨,关注题材和主题的象征涵义、传统典故,甚至"政治隐情"及心态史、接受史,还有文学上的诗文唱和等哲学与美学问题。而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的价值不仅仅是被观看,其意义的彰显还涉及作者/观者与历史、人生、社会、自然的存在关系,只有从多元媒介的多元视角探讨才能深刻理解其哲学和美学意蕴。可以说,中国诗文书画中"渔隐"主题所体现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图文间性,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图像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