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鹰  梁斐 《学术论坛》2006,(1):178-180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虽蕴涵丰富的科学精神,但近代之后,其固有的缺陷日益凸现,以至沦为科技发展的桎梏。21世纪的中国,科技社会正开启全面的转型,新的科学文化重构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对传统科技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的整合进行理性反思,以寻求更好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中国尊老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技不够发达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直接的原因是中国人长期缺乏科学精神,而自古以来的尊老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缺乏。作者通过分析尊老文化传统的内容与种种表现,进而考察了其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易经》简约化价值取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传统伦理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造成的阻碍作用,并与西方作了简要的对比.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伦理观在发展进程中,伦理政治化使其最终禁锢为封建制度与宗法的卫道士,使知识分子失去追求科学的兴趣与动力,使科技失去人才基础;注重内省的方法论,使中国古代科技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束缚了人们的追求,使社会失去对科技发展的推动力;而对劳动人民的鄙视态度,更使中国失去产生近代科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蒋洁 《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9-192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西方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肯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初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科技道德准则;重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科技道德并非起源于宗教道德;剖析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统一、对立、分离三种观点;提出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进一步校准科学道德准则。西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科学家应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规定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要求。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较早提出科技人员的道德问题;十分注重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特别强调价值中立的科技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金文玲 《晋阳学刊》2004,(5):110-112
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李约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就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科技滞后的原因给予剖析,以便起到抛引玉的作用。一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实用性和经验性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科学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也表现出强烈的…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与内圣开出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分析现代新儒学的内圣开出科学是否有历史根据。儒学仁智合一的传统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表明传统儒学的“内圣”具有开出和阻抑中国古代科技的双重性。明清之际的实学蕴涵着与近代科技相通的因素,但实学偏重的是外王而非内圣;明清实学流变为以内圣为体、实证为用的乾嘉朴学(经学),中国科技由实学引导的近代转向遭到夭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科技智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价值观念,实用理性科技思维方式,观物-取象-比类-体道认识研究方法以及日益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等是制约中国近代科技智慧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性精神:朱熹理学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蓓 《船山学刊》2003,(4):154-156
潜藏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科学精神,由于近代科技的落后和儒学中伦理之学的显性而被严重忽视。事实上,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一样,是朱熹理学之树结出的另一丰硕果实。“物物上穷其致理”与“主宾之辨”,表明朱熹肯定科学的价值观和客观理性主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生是活跃在近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活动能量的新型知识群体。在知识结构上 ,学贯中西 ,善于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来移植西方文化 ;在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上 ,注重贯彻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 ,通过组织学会、“教授治校”、学术交流 ,在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机制。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留美生是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由此也确立了其鲜明的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基者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西文化交锋,可以说是以科学文化为西方整体文化的前沿对中国本土文化——伦理文化的冲击和渗入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渐次演进的历史过程,这就是:从对科技器物的反省与引进——为适应科技的引进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体制的变革,到运用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在这一历史轨迹中,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科学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依次嬗替的三种科学观发展形态,即以洋务器物科学观经维新方法论科学观到五四启蒙科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西方传入的近代科技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近年来,学术界较多地侧重在对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的评判上,而对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展的实际则少见有人研究。近代科技在中国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到底如何?如果这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具体的实证研究,仅仅用“唯科学主义”这样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西方抽象术语,来对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文化进程进行概括性评判,必然限制了其史学诠释的能力。一、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屈的历史轨违关于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张浩 《晋阳学刊》2001,(3):108-110
英国李约瑟博士 ,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曾经创造了无数领先于世界的科学与技术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但是 ,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 ?为什么遥遥领先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进入近代就突然落后了 ?他却始终没有找出答案。这就是曾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所谓李约瑟难题”。80年代以来 ,学者们对破解“李约瑟难题”达成了如下共识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和近代科技落后 ,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由宋正海和孙关龙两位先生编成《中国传…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充任历史主角,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爱国维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扫千载之秕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①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和科学的运动是相关的”。②维新运动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它与近代科学的运动亦是相关的。近代科技发展孕育了维新运动,而维新运动又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这两个环节的相关运动与辩证发展,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政治思想研究较为深透,而对其科技思想的研究则不够充分,本文则是对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的专文。文章认为,康有为的科技思想是他丰富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科学的重要性,尖锐地指出了中国国弱民穷是由于科技落后造成的,并就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传统乃至教育体制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康有为还提出了发展科技的具体主张:设立学会以开风气;大译西书,创办报刊,以使科技思想深入人心;开办博物院和型图馆以开民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为我用。康有为的科技思想在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个体精神动力是主导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之一,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动力,但是,它迄今为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本文将个体精神动力划分为外在精神动力和内在精神动力,所谓外在精神动力,即从科学技术的外部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如爱国主义、个人荣誉感等;而内在精神动力则是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精神动力,如科学兴趣与好奇心、科学激情、科学自信心、对事物独特的感性、哲学思维力等;指出在我国更需要深入开启内在精神动力.此外文章梳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现当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和思想,明确中国科技创新精神中的个体精神动力就是外在精神动力与内在精神动力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军  李霞 《天府新论》2014,(4):124-129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影响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而言制约大于推动,主要表现为人伦为本对科学精神的排斥、群体认同对独立意识的抑制、贵和尚中对批判精神的消解、功利实用对超越意识的束缚。改造传统文化精神,破除其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制约,是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力以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质疑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文明在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源干希腊时代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中国传统儒学虽使人文精神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墨学以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和科学精神的没落,对中国的文化体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通过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思考墨学和现代哲学在中西文明会通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进一步促进墨学的复兴;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两个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技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因此,正确运用人文引导科技的发展,这对加快民营科技发展与进步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战胜形而上学之后,驱逐神话的现代西方科学本身成了神话。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道家文化,能以其特有的哲学智慧和思维成果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型塑科学应有的气质。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实现中华科技腾飞的文化着手点在于:求真、创新、质疑等科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