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知识特性的技术转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技术的知识本质研究入手,探讨技术转移的知识特性,提出实现技术能力转移提高转移绩效应具备的条件;隐性技术知识的有限转移和中国技术知识基础的薄弱,使得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只能停留在显性技术使用层面上,很难实现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应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吸收整和能力,优化技术转移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由于产业技术的多样性特征,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并不存在对于技术输出方产业技术的完全照搬,任何技术转移的实现都是一项新的产业技术的建构。产业技术的合理建构要求本土知识的获得与合理的整合。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产业技术适应性变异的必然要求,是技术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过程之一,对于技术引进方而言,也是克服以技术输出方为中心的技术转移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国际技术转移中有关技术引进方本身的知识,可称之为本土知识。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中,电报技术的倡办者们对本土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获得与整合。这集中体现在使用中文进行收、发报和电报线路敷设工程中长木飞线与地线的应用方面。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取得较好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发包企业主导的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外包双方在这一整合机制中的地位和出发点存在差异。发包企业的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国际服务外包中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常规性和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更大。接包企业应以国际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转移为突破口,将从发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能力。接包企业不应满足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应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不同类型的接包企业应立足自身吸收能力,结合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选择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于1992年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政策的实际技术促进效果看法很不一致。为了对中国这一政策的技术促进效果进行实证研究,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选取描述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的变量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描述技术引进的变量——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来验证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整体技术进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共同趋势,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技术进步的短期波动情况。在得出肯定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结论并给出应该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和提高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在技术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完善自身的知识基础,实现技术能力的发展。借助知识发酵机理,建立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模型,将技术转移的过程分为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知识重构和知识内隐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知识发酵机理中的四个知识发酵吧,以此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技术知识特性与知识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研究框架,构建结构方程,并选取我国华南地区14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以中国华南地区的企业数据证实了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并且以行业为依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研究不同行业内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技术引进中研发人员隐性技术知识转化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技术知识转化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键环节,对技术引进方研发人员的激励是促进和加速引进技术中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技术引进中研发人员隐性技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提出对研发人员的激励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研发人员个体转化隐性技术知识的努力程度;二是研发人员对转化后的隐性技术知识进行共享或共同转化的努力程度。进而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和成本收益不对称是研发人员努力转化隐性技术知识的障碍,提出满足研发人员需求且可操作性的"经济补偿、互惠、声誉"回报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的过程视角,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知识显性程度、转移渠道丰富性、知识吸收能力、沟通与信任程度、知识转移实施过程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绩效都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机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要通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提升知识的显性程度、构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知识转移渠道体系、加强沟通与信任关系、加强组织学习以提升知识吸收能力等途径,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产业技术是技术演化到产业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产业技术是复杂的技术知识体系,是在产业语境中被重构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知识体系,产业技术的知识是由主导技术知识、共性技术知识和产业语境知识构成的.承认产业技术知识的地方性意味着反对普适性,强调产业技术知识是在产业语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但这并不限制知识的增长和转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认识产业技术知识地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是对产业技术内涵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地方治理技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鉴于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地方治理信息技术、合作技术、市场化技术视角对中美地方治理技术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地方治理信息技术、合作技术与市场化技术较成熟;中国地方治理信息技术、合作技术与市场化技术较不成熟,因此中国应辨证借鉴美国地方治理技术某些做法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地方治理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把知识转移作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成本、知识构成成分、转移主体特征、价值提升、转移情境特征对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联盟知识转移程度取决于知识转移获得的价值扩展与成本的比率,最终决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维持技术联盟稳定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其成员增大时所获取互补性知识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15.
创造力的基本因素是人的智力,来自人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创造力推动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创新活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技术创造是各项创新的基础,包括从新思想产生、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用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是当代创新活动总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企业中由产品知识创造代理引起的创新决策权配置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产品知识体系和产品知识创造维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始于个人默会知识的组织知识创造机理; 在明确技术创新与产品知识创造的关系后,进一步探讨了组织知识创造的代理问题,并基于此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创新决策权位置的关系。研究认为:由于产品知识体系由核心知识、辅助知识和外围知识构成,产品知识创造既有改善产品核心知识或辅助知识的功能维度,又有将默会知识转换为形式知识的默会认知维度; 个人默会知识始于其为解决问题而检索相应知识所形成的知识集群,其基础是默会知识集群; 默会知识集群在个人优化产品功能的努力中不断默会地融合和重塑,最终形成作为SECI模型起点的默会知识; 产品知识创造是创新的离线决策阶段,由于默会知识难以转移、产品知识创造过程难以复制和转移,创新效率的高低与产品知识创造代理的组织层级位置密切相关; 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应当考虑将创新决策权向知识主体或知识创造主体转移; 创新决策权转移的最佳位置取决于知识创造的代理成本及缺乏知识或知识创造下决策有效性所导致的成本之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