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宋代《渔家傲》词的创作与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鑫  刘尊明 《齐鲁学刊》2006,(1):130-134
《渔家傲》是两宋词坛上出现较早而且颇有特色的一个小令词调,出现了不少以创作此调而著称的词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该词调具有高扬清丽的音乐风格和声情特征,终宋之世传唱不衰。北宋前期,《渔家傲》的歌词创作即呈现出繁荣景象,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三人的成就最高。中期以后,则进一步朝着多元并存的格局发展演变,以苏轼、黄庭坚、周邦彦三人的贡献最大,他们各自构成一派,并在其身后衍为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2.
刘尊明 《学术研究》2012,(8):135-142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特征相联系,也与该词调独特的形体结构特征及大量赋咏江南风情的内容题材有关。  相似文献   

3.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4.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8,(1):211-217
《诗经·国风》在其生成期的演唱方式,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国风》文本加以判断.《国风》中的绝大部分歌诗,可以根据演唱方式分为同调歌诗和异调歌诗两种类型.同调歌诗是各段歌词用同一曲调演唱,各段歌词之间没有曲调的差异,这类歌诗在《国风》中占很大部分,但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异调歌诗是同一首歌用几种曲调演唱,各段所用的曲调不尽相同,变换曲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国风》同调歌诗和异调歌诗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在某些歌诗中不是泾渭分明的.《国风》的演唱方式还有单唱体和对唱体的差异.流传下来的《国风》文本绝大多数是单唱体形态,但有些歌诗明显是对唱体,对唱的方式也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词话家徐釚十分赞赏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包”。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恐怕要算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据记载,它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字略不相同的抄本。宋朝派赴辽国的使者,在同宾馆接待人员会晤时,还曾经把苏轼这首《念奴娇》当作谈话的资料。由于这首词的首句是“大江东去”,煞拍是“一樽还酹江月”,以致后人竟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这个著名词牌的代称或别名。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苏轼这首《念奴娇》在社会上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大江东“词(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颇多异文之争,至今尚无定稿.原因有二:一因苏轼本人当时就有原稿与改稿的异文存在。南宋曾裘父《艇斋诗话》就记载苏轼好友陈履常曾见过苏轼将“三国”改为“当日”的手稿。二是苏轼好友黄庭  相似文献   

7.
收入《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近三百首苏词,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怎样看待苏轼词中时有流露的“人生如梦”思想,长期以来,似乎无甚分歧,那就是一概认为是“应该批判”的“消极思想”。近些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改变的趋势: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写道:“作者写这些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8.
陈友冰 《学术界》2023,(11):133-146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相似文献   

9.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壮族排歌是壮族民歌中的一枝奇葩。排歌不仅以它的曲调给人以听觉艺术上的美感,而且,通过歌词的音韵、节奏的变化,灵活自由的形式,使之具有鲜明的外在音乐美和内在音乐美。排歌的外在音乐美,指的是人们在听觉上所获得的音乐感。排歌的曲调是直接体现其外在音乐美的重要因素。排歌的曲调很多,因流传地区不一,各自又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右江一带的排歌曲调,基本上是接近“堂皇调”的叙述性曲式;凌云一带的排歌曲调则富于变化,如凌云的“欢江府”(按:凌云县城为旧泗城府署所在地,此意为“府城里的歌”),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21,(2):118-127
1949年以后,“鲁迅话语”在绍兴戏曲的女吊形象重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改”中的绍剧《女吊》和九十年代以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腔《女吊》是两则典范。二者创作理念迥异,却均由官方与知识精英联袂打造,并借由“鲁迅话语”创造出走向鲁迅《女吊》背面的女吊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鲁迅为“民间”资源注入的“自我”内涵,先后被置换为“人民性”和“民族性”,而鲁迅借以省思权威话语、重构自我精神的民间资源,成为制造新的集体话语的某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组诗,因其五称颂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显赫功绩,一直以来都受到冼夫人研究者的关注。从苏轼的和陶诗入手,深入探究苏轼当年撰写这组诗的背景及心境,并对《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写作之源、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突出苏轼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分析诗的内容及欣赏其艺术特色,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证其创作该诗的地点。对苏轼从惠州贬谪到海南儋州来回的路线进行考证,对一些研究者认为该诗写于高州之说进行了分析并否定了这种说法,更进一步考证该诗写于海南儋州。  相似文献   

13.
自明代宣德(1426—1435)之后,在中原、两淮及江南陆续出现新的曲调,如《锁南枝》、《驻云飞》、《闹五更》、《哭皇天》、《桐城歌》、《挂枝儿》、《银纽丝》等,它们配合通俗歌词而流行.这是新体的音乐文学,其曲调来自市井新创,不同于宋词词调和元曲曲牌,而其歌词的艺术风格亦与宋词元曲异趣.明代成化七年(1471)金台鲁氏刊行了四种俗曲,即《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驻云飞》和《新编寡妇烈女诗曲》,这标志一种新体音乐文学的兴起.明末冯梦龙编集了《挂枝儿》和《山歌》;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曲师颜自德编集了《霓裳续谱》,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集了《白雪遗音》.此外的民间抄本和书坊刊本尚有《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时调小书并谱》、《新刊南北时尚丝弦小曲》、《西调百种》、《新集时调雅曲初集》、《杂曲四十一种 》、《小曲六十种》、《旧京小曲》等等.这些明清流行的通俗歌词曾被称为“小曲”、“小调”、“牌子曲”、“时兴杂牌新曲”、“时调”、“杂曲”.清代嘉庆年间无名氏辑有《时调小曲丛抄》,以后人们习惯称明清新体音乐文学为“时调小曲”.这类作品极为浩繁而又不易搜集.郑振铎先生曾感叹说:“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只是  相似文献   

14.
“以诗为词”可以说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但它并非始于苏轼。北宋初中期,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作法,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熟运用作了充分的准备。“以诗为词”创作倾向在北宋初中期的产生,除了词人在主体创作实践方面的努力外,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诸如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体之间的学习与渗透、时代风尚与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群体身分的特殊性、作家观念的改变、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组诗,因其五称颂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显赫功绩,一直以来都受到冼夫人研究者的关注。从苏轼的和陶诗入手,深入探究苏轼当年撰写这组诗的背景及心境,并对《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写作之源、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突出苏轼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分析诗的内容及欣赏其艺术特色,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证其创作该诗的地点。对苏轼从惠州I贬谪到海南儋州来回的路线进行考证,对一些研究者认为该诗写于高州之说进行了分析并否定了这种说法,更进一步考证该诗写于海南儋州。  相似文献   

16.
以《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抱朴子内篇》《上清河图内玄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的考订分析,进一步理清步罡蹑斗融摄斗极信仰、禹步巫术的历史过程.吟唱《步虚》声在古灵宝经科仪系统中,与步罡蹑斗方术本无关系,至两宋之际出现旋绕《步虚》时以“罡步”旋行的规定,但未能固定相沿下来.步罡蹑斗、飞行虚空与吟唱《步虚》均源于上古“游仙”观念,但二者有别,后人容易混淆.《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中的《九晨羽章》或非《步虚》声之歌词.《步虚》是有固定曲调的道乐,《九晨羽章》或属另一种道乐.  相似文献   

17.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的注释是“神游于故国(三国)”“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都变成花白了。”广州市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补充:“即自己的精神完全被三国时代的英雄故事吸引住。”我认为此说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19.
韩淲《涧泉日记》卷上载廖正一、李格非、李禧、董荣四人,当时号称“后四学士”。对“后四学士”,学术界很少提及,更无专门研究。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考述“后四学士”的生平事迹、著作及与苏轼等人的关系,进而略论他们的文学思想及创作成就。发掘和研究“后四学士”这个群体,无论对研究元文学,还是对全面考察苏轼文学集团,都具有开拓疆域、扩大视野、丰富内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句是词的开头。作者从大处落笔,将万里长江、千古历史、无数杰出人物尽收眼底,巨笔如椽,气概非凡。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本词“怀古”的旨意,开启了下文。“浪淘尽”三字所表现的情感深沉而悠远。“风流”是杰出之意,这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的赞许,语言奔放流畅。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表,可见该句影响之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田德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