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恩斯认为在“消费倾向”这一基本心理定律作用下 ,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 ,二者间的差距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扩大 ,需要扩大投资需求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主张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公共投资引致民间需求。但笔者认为上述这套理论或思想背景与目前中国处在转轨期的内在要求不符 ,而主张把中高收入阶层作为撬动内需的坚实杠杆 ,即积极扶持中高收入阶层 ,填补“消费断层” ,释放其消费潜能 ,以引致投资需求 ,逐渐缓解商品滞销之“恶性循环” ,从而缓解内需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2.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是我国消费发展、区域发展、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消费中心将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消费中心由供求决定,既是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中心,也是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中心。只有具备一定的供求条件,一个地方比如城市,才能成为消费中心。区域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消费素养、信心、观念、政策、需求潜力等构成了区域消费的需求基础;区域消费资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企业家、消费类人力资源、消费项目、设施可到达性、消费文化、消费空间等构成了区域消费的供给基础。基于供求因素,各地消费中心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发达区需求型消费中心、外来收入区需求型消费中心、转移支付区需求型消费中心三种需求型发展模式,和消费资源丰富区供给型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区供给型消费中心、重大项目区供给型消费中心三种供给型发展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区情对消费中心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3.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方略,也是我国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层面、营销角度审视扩大内需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旺盛的问题.从市场环境、产品、价格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持续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扩大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需求、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动力支撑,在投资和外贸出口减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内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就成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这既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导向:刺激消费需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分析1999~2007年国内需求状况入手,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内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税以及扩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切实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消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但是农村消费仍然是启而不动。本文以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重点城镇的城镇化战略作为撬动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即以推进城镇化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消费预期,而这三点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难以启动的关键性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推进城镇化进程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金融危机前中关两国贸易总量变化和商品结构状况入手,指出长久以来中美贸易模式存在着贸易失衡、互补与摩擦共存、中对关依赖性强等特点.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关贸易的具体影响对中美贸易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中美失衡的贸易模式主要取决于美国的产业转移、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及两国储蓄率和消费支出的差异.最后对中国如何转变中关贸易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总增长均达到8成多,而“十一五”头两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年均增速连续下滑,低于“十五”年均增幅。剐过去的年景,文化消费已经受到国内物价上涨压缩消费的抑制;面l临的年景,文化消费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经济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文化民生效应赶超“十五’’发展成效,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目前国家正大力拉动内需,2009年正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关口。  相似文献   

9.
区域消费文化观念的差异性:粤甘两省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稳定的消费文化观念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特定作用。消费文化观念有个体差异性,更体现为一定的区域性群体特征。以具有东西部典型代表的广东省和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消费文化观念各维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的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开放与保守”两个维度上表现明显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从差异性的消费文化观念出发,企业应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东北现象”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区域性发展困境问题 ,实质是从单一化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多样化特色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加速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不适症” ,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与体制转换进程的断裂。由于国内区域差异极大 ,因此必须重视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特殊性和发展模式上的多元选择性。“一国多模”正是在深刻剖析“东北现象”实质与根源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的战略是由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外交场合中所倡议的,现已演变为中国国家愿景与行动以及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战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过去66年里已签署双边条约1000多项,为“一带一路”未来合作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未来只有通过平等协商,尽快出台反应区域社会共同民意的区域性国际法律规范,才能早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离不开需求的拉动。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增长速度降低,全球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问题。因而立足于增加国内需求,是启动市场、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扩大内需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等因原是分不开的。为确保经济增长,相应采取的对策思路主要有:扩大消费,以消费带动投资;积极启动财政政策,并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区域研究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这种兴趣的中心可扼要概括为“区域经济的差异与平衡”.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明显的.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一是历史的原因;二是地理环境的不同;三是国家的投资与政策向东部的“双重倾斜”.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均衡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全面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为西部后发省份的代表,将投资者和融资者纳入一个埃奇沃思方盒图中讨论中国资本市场效率问题后可以看出:在既有制度约束条件下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证据表明,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对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是可能且必要的;同时,区域性资本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引爆点”特性和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巨大作用为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热烈的教育需求为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论证了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庆社会科学》2012,(6):155-155
王倩、侯红昌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承接体,是引领“三化”(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应着重处理好八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和举债支出的不习惯;目前还有相当一批人由于下岗而收入减少,影响了自己和周围的人的消费需求;人们对未来支出心中没数,只好存款,以备不测之需。文章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应采取如下的措施:要实行积极的政策;启动消费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启动住宅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等。此外,扩大内需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创意农业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潜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可以为内需型经济增长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南疆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是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粮食消费的主要区域,对新疆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现阶段南疆地区的粮食安全相对较好,能实现新疆“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粮食安全方针,满足南疆的粮食安全。但由于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步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显现,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等原因,将对南疆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处理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系上,关键在农业技术进步。南疆应该走“以果哺粮,以粮稳果”的发展之路,对于优质良田还是要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避免良田林地化。  相似文献   

20.
卢利林 《学术论坛》2006,2(3):147-15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消费转型时代,即由生存型消费时代进入到享受型乃至发展型消费时代。探讨消费转型时期消费观念的演变,理清合理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消费观的差异,充分肯定人们正当的消费需求,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人们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上,从而为走出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康、有序的消费发展战略作理论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