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信息技术正以迅猛异常的速度,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正引起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新的技术必将带来新的经济、新的政治,也一定会带来新的家庭风格、新的工作、爱情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新的机遇,也难免迷乱和冲突。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一、对知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追求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知识经济所占分量越来越大,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能力和创新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知识的质量和现实意义。1。目…  相似文献   

2.
3.
货币是一种文化的结晶,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货币的非人格性随着文化的发展还会不断得到发展。货币以此使得所有在其他方面都强调彼此的分歧和保留的个人和团体的行动能够协调起来,从而去从事其他共同的事业。货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许多联结,并将许多不同的利益媒体夷平,同时货币以其强大的支付力为个体性和内在独立感打开一个特别广阔的活动空间。伦理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获取、使用货币的经济活动常受到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评判、制约和指导。伦理道德渗透在货币文化之中,货币文化本身也内涵着伦理价值。货币文化和伦理文化可以融合而成为货币伦理文化,利益是两者联系的中介。货币伦理文化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萍 《江淮论坛》2008,1(1):21-25
权利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与阐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实质性要素.权利平等则是全体社会成员进入国家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视域里,权利平尊不仅是人格尊严和基本人权的平等,而且是权利资源的分配平等,即机会的平等.通过对弱势群体利益补偿以在最起码的限度上提供新一轮竞争机会均等的逻辑起点即起点上的平等.才能在更公正的意义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平等.  相似文献   

5.
传统丧葬制度作为宗法等级制的载体和宗法伦理的重要体现,以孝道作为伦理根基,其伦理意涵主要体现在感恩为重、丧主敬哀、衷而不伤、追思承志、丧祭致和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7.
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传统精神不仅存在于学理的层面,而且还以基因与血脉的根源性特性存在于民间。当下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儒家伦理既抱着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敬意,又与之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隔阂与疏离;不管人们读没读过“四书五经”,作为基因与血脉的传统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运作。儒家伦理的未来命运取决于当下中国人有着何种生活内容、何种生命问题,因而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来批判继承和转换儒学。与之相应,中国人的生活、生命以至命运也会受到以儒学为血脉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状况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都遭遇了伦理冲突,正是这一事实,使得人类社会必须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赋予新的伦理诉求。并同时为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伦理的两难选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经济伦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两难选择。理论上 ,经济全球化要求伦理全球化 ,然而 ,现实中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经济伦理多元化的合理性 ;同时 ,经济伦理多元化也带来利与弊。理性的选择是在经济伦理全球化与经济伦理多元化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伦理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经济伦理的独特视角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伦理挑战 ,指出挑战的实质体现为我国现有经济所要求的伦理文化与全球化经济所要求的伦理文化之间的差距 ,这些差距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敬职精神稀缺、信任基础薄弱和信誉意识淡漠。要消除这些差距 ,必须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传统文化观念和新兴经济现象等现实情况相结合 ,“盘点”道德资本 ,开展伦理教育 ,使经济行为合乎经济运行的伦理规则  相似文献   

14.
舍勒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症进行了深刻的价值伦理批判,透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心价值失序、伦理道德品味扭曲、人的精神本质失位,并试图以爱的共契精神构建基督教社会主义以拯救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舍勒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契合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但二者批判的侧重点不同.舍勒所追求的“协调时代”的“爱的共同体”精神如同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一样具有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种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技术风险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态难题,我们应从技术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生态伦理为导向,在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克服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伦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它使以情感关系为根基建立的集体型、情感型的伦理文化被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个体型、契约型的伦理文化所取代.物与物之间的抽象利益关系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对那个剥离了人类生活具体语境的抽象伦理的批判构成了现代伦理学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伦理文化的物化使现代人不得不独立经营并操劳于复杂的世俗伦理之中.现代人若想重新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建构一种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和谐,体现了主体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崇高的道德使命感,蕴涵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一是和谐本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二是和谐社会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三是和谐社会有其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现和建设这一理想社会的进程中有着新的伦理意蕴,它体现了民主政治、追求公平、诚信和睦、以人为本、社会秩序、和谐生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淼 《兰州学刊》2010,(11):94-96,112
在众多对企业行为伦理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中,企业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领导者道德水准对企业伦理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组织文化的强弱、组织文化各纬度、企业社会化过程、员工价值观共同对企业伦理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竞争性、结果导向、注重细节、命令—服从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非伦理行为,合作性、过程导向、创新取向促进企业伦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与伦理文化融合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文化和伦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伦理文化协调科学文化.表现为伦理文化规范科学文化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同的效应.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改进伦理文化.表现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伦理文化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习惯,并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